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27616
大小:2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4
《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造成北宋“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B.将领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C.封建专制下,皇帝严禁兵将关系过密D.统治者将兵将分开管理【解析】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收回禁军统领权,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答案】 A2.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 )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 ②导致了官僚机构
2、膨胀 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 ④造成了财政困难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 北宋吸取唐末至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加,故①②③④都正确。【答案】 D3.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 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
3、了中央集权,而且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答案】 A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史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 题目中的“范君”和“希文”都指的是范仲淹。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答案】 D5.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作用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
4、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解析】 注意题干中“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募役法的规定,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 B6.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解析】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材料中提到的
5、“谗佞”之人实际是支持变法的人,正是由于这些人支持变法,所以被司马光称为“谗佞”。【答案】 B7.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形成“保兵知警守”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D.更戍法【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答案】 A8.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
6、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③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含有③的A、B、C三个选项。【答案】 D9.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7、D.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A、B、C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D项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答案】 D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两幅图片,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解析】 第一幅图片中“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哭诉”反映出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对变法的态度——反对,①符合材
8、料主旨。第二幅图片中的场景和“《保甲法》纯粹是催命法”的控诉,反映《保甲法》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兵役负担,②符合材料意思。【答案】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关于青苗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宋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