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95341
大小:632.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1-13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杜甫,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了解后人对杜甫及其诗集的评价,概说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行二.原籍襄阳,祖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意.安史乱起,流离兵火中.肃宗朝,官左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举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诗史
2、”有《杜少陵集》.较通行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杜甫生平:自称“杜陵布衣”,分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高适,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李白置酒赋诗,饯行赠别.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比较豪迈浪漫.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落第后,他到处投诗干谒,不见成效.天宝十载,得到玄宗赏识.天宝十四载,仅获得一个八品的官职.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
3、倒却玉成了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作品:《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4﹑漂泊西南时期
4、(759—770)政治的绝望,生计又成问题,760年春,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堂,生活相对安定.其间又因地方节度使叛乱,杜甫不得已离开四川,辗转流浪了几个地方.764年,又回到成都,被荐举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代表作品:《秋兴》八首﹑《蜀相》﹑《登高》﹑《旅夜书怀》,诗风也更加苍老沉郁.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
5、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以《登高》为例鉴赏体会沉郁顿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
6、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
7、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不独是词,诗亦如此。《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章法上开合变化。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