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66820
大小:1.07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2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宋明理学[随堂检测]1.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学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A.心学实际上形成于中晚唐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解析:选B。题干中“明心见性”是佛教用语,而儒家在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体现了中晚唐时期佛教思想对儒学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心学形成于南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叙
2、述佛教思想对儒学的影响,看不出其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体现三教合一的现象,故C、D项错误。2.“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道”D.“理在气中”解析:选A。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于事物而存在,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道”是道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
3、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3.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诗体现了哪种思想的影响( )A.孔孟仁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老庄道学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南宋文天祥坚强的精神气节,符合程朱理学的内涵,故B项正确。4.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解析:选D。致良知属于王守仁的主张
4、,而示意图空白处属于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存天理,灭人欲不属于求理的方法,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与示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故D项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材
5、料二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唯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孔子的思想,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第(2)问考查王守仁的思想,其主
6、张可回顾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首先要找准比较点,可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其不同点;其共同点要从朱熹与王守仁的思想本质入手分析。答案:(1)孔子。思想内容:仁;礼;有教无类等。(2)王守仁。主张: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3)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认为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封建伦理纲常。[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来自(
7、 )A.佛教和道教的传播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D.分裂割据的动荡局面解析:选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B、C两项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2.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
8、的,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认识。图中三人分别是道教、佛教、儒学的创始人,他们坐在一起辩经论道,说明三者思想之间融合的趋势,这也充分说明了儒学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冲击而面临困境。3.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