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下列词语“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2,分析收集的课文信息,掌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3,掌握举例子,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并知道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掌握如何品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四人组成一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知识.2,探讨如何欣赏中国园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园林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园林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从哪些
2、方面说明苏州园林主要特征的.2,掌握举例子,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如何品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园林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xiè{轩榭
3、)línxún(嶙峋)jiànshǎng(鉴赏)zhēnzhuó(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lòu)阑干(lán)模样(m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四、品读课文,自主欣
4、赏,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
5、明顺序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总说)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说)大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分说)小 屋瓦色彩美细处 总:总结全文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
6、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二、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一)、(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7、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二)(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
8、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