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48696
大小:2.28 MB
页数:85页
时间:2019-11-13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什么?考点解读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2.考点剖析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
2、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怎么考?3.命题特点高考考查虚词,有三种题型:①单一型(一道题中只考查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如2006年江苏卷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答案:A项“来”,表目的连词;B项和例句“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凭”,介词;D项连词“而”。②复合型——将四个文言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配对成四组,区别它们在各组中的
3、意思。如2011年山东卷第10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答案:C。解析:C都表条件,那么,就。A介词,在;介词,和,同。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③译文型(不单独设题,而是将它放在翻译中落实)。江苏卷考查虚词,多用译文型。主要考查15个规定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兼考其他常见常用虚词!如2004年江苏高考题: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4、代汉语。(10分)(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3分)翻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翻译:(徐勣)特别受(被)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怎么复习?一【以】(一)介词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蔺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③夜以继日(宾语前置)④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项脊轩志》)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⑧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⑨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项羽本纪》)⑩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1.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用、靠、凭借、按照、凭(用)……身份等。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蔺》)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魏公子列传》)②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世家》)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
6、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蔺列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用在单句中,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二)连词①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五》)④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列传》)⑤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⑥由山以上
7、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2.表修饰关系(有人认为是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②古人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公子》)⑤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注意与单句中表原因的“以”词性不同)①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②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战国策•楚册》)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
8、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蔺列传》)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5.表示目的关系。可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