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32080
大小:65.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3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七节 教案一 戊戌变法 第一课时 第二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七节教案一戊戌变法第一课时第二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2.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3.了解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4.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5.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德育目标1.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叙述,使学生认识: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进步。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的
2、讲解,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不仅是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两种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4.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通过变法失败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能力目标1.通过对变法内容的讲述和对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历史重大事件的能力。2.科学地评价戊戌变法,
3、并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难点1.对于《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所反映的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分析和认识。2.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3.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1.提问法:在介绍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时,可采用提问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2.讲解法:关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可用讲解法,使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意义和历史教训。3.
4、讨论法:关于教材中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由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课,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即先向学生讲明戊戌变法的性质,然后围绕这个性质来完成各个部分的学习。其次,这节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应很好地把握教学时间。对于戊戌变法的背景,要指导学生从经济、矛盾、阶级的角度去认识。对于维新思想,要分前后两个时期讲解。对于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抓住主要问题即可。对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对于戊戌政变,点出其性质即可。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是本节课要向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5、的内容。●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还有洋务派所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派搞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及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师过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
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下面咱们学习变法的背景。[板书]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教师提问]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时要求同学们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那么,戊戌变法的背景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投影显示]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
7、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教师总结]以上就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四个背景。下面咱们逐一分析。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也是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关于第二个背景,我们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
8、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