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

ID:45356923

大小:145.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11-12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_第1页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_第2页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_第3页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_第4页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_社会态度(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二、态度的成分三、态度的特征四、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一、态度的定义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所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心理倾向。二、态度的成分(一)认知(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理解、评价(二)情感(Affect):情绪体验(三)行为倾向(Behaviorintention):面对对象准备怎么做三、态度的特征(一)社会性:态度都是后天习得的(二)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指向具体对象(三)内隐性: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间接地从情感、行为中推知。(四)持

2、续性:态度一经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易改变。四、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一)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二)态度的明晰性、具体性(三)态度体系的状态(四)态度形成的基础(五)态度对应的是单一行为还是多种行为(六)态度对应的是即时行为还是长久行为(七)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八)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九)角色扮演(十)态度表达的情境因素态度结构行为反应主体自身情境因素双重态度模型(T·D·Wilson,etal2000)外显态度:人们能够意识到,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达的态度,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内隐态度:人们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

3、映,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外显态度相对容易改变,内隐态度较难改变,态度改变的技术通常改变的是外显态度。双重态度与矛盾有明显区别。只能感到外显,并不感到矛盾冲突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含义二、态度形成的阶段三、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四、态度改变的方法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含义形成新态度改变态度的方向改变态度的强度二、态度形成的阶段(凯尔曼,H·C·Kelman1961)(一)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社会规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勉强,不得不接受)(二)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

4、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三)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三、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一)学习理论(二)认知一致性理论(一)学习理论霍夫兰德(耶鲁大学沟通研究计划):假设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一是联结;二是强化;三是模仿。(二)认知一致性理论人是力求认知因素的一致的。1、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1、平衡理论(弗里兹·海德)观点:(1)重社会认知,轻社会行为;(2)认知不平衡是社会结构的反常状态。“费力最小原则”:个体

5、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人际关系心理学》,1958海德的平衡理论(P-X-O模型)P(认知者)O(有关的另一个人)X(态度对象)o+p+a++xpb—-+—xo———+xop—co+——xp+do——++xp—eo++—xp+fo+—+xp+go————xp—h海德P-O-X模型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1957)观点:(1)一定条件下,社会行为决定社会态度;(2)认知失调是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正常状态,非反常状态,由于不同的认知元素各有其相对独立性,认知矛盾或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消除认知失调

6、的方法:(1)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2)改变失调的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四、态度改变的方法(一)劝说宣传法(二)角色扮演法(三)活动参与法(四)规范改变法(一)劝说宣传法态度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一个沟通、劝导,是劝导者通过各种方法,作用于对象的过程。劝说宣传四要素:1、传播者;——“谁说”2、传递的信息;——“说什么”3、目标对象;——“对谁说”4、周围情境。信息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目标对象周围情境可信度吸引力单双方信

7、息人格特征分心重复传播渠道恐惧唤起动机状态原有态度意图1、传播者——“谁说”(1)可信性高低(专长&可靠)(2)沟通来源的吸引力(欣赏的品质特征&相似程度)(3)劝导者意图EG:商场售货员or顾客语速:说得快引起态度改变更快。2、传递的信息——“说什么”(1)恐惧唤起适度恐惧(中等强度的恐惧,态度改变最大)更近恐惧(2)单/双方信息(3)传播渠道EG:互联网时代,是e-mail沟通,还是口头交流?是图片,还是用文字?3、目标对象——“对谁说”(1)原有态度涉入浅(易说服)(2)人格特征1)场依存性:依赖性高(易说服);2)自尊:

8、低(易说服)3)社会赞许动机:高(易说服)(3)动机状态:心理抗拒理论“禁果效应”4、周围情境(1)分心影响复杂。如果分心使目标对象分散了对传递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劝导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改变;如果分心干扰了劝导过程本身,使劝导者得不到传递信息则会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