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49118
大小:4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2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3.2 内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3.2内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3.理解热量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内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任务一内能1.(多选)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B.同一物体温度越低,物体内能越大C.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
2、体内能越大D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小2.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物体温度越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小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的内能相同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械能的物体必有内能 B.无机械能的物体必无内能C.有内能的物体必有机械能 D.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任务二内能的改变1.甲、乙两个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甲物体温度升高,乙物体温度降低,结果甲、乙两物体温度相同,在这一过程中甲物体内能增加了100J,则 ( ) A.甲物体的热量也增加了1
3、00J B.乙物体放出100J内能,热量减少100J C.乙物体的内能减少了100J D.热传递后,甲、乙两个物体的内能相等2.下列事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利用做功改变内能的是。A.太空中的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B.从滑梯上滑下时,臂部有灼热的感觉C.冬天手冷时,搓搓手就暖和了D.夏天,广场上的石凳因太阳照射而发烫E.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F.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G烧水时水温升高3.下列有关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的温度降低,一定放出
4、了热量4.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入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可使棉花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______________,使棉花燃烧。若将活塞缓慢压下去,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此现象。任务三内能的利用1.(多选)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了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C.玉米粒内水份受热膨胀
5、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D.玉米粒内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2.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C.能量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当堂训练:1.下列变化中,物体内能未增加的是()A水结成冰B干冰升华C水沸腾汽化D锯条锯木头,锯条发烫2.钻木能取火,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烤火能取暖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3.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50℃的铁和20℃的水,铁含有的热量多B50℃的铁投入20℃的水中,温度从铁传给水C0℃的冰熔化为
6、0℃的水,内能增大D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分子运动更剧烈4.如图所示,用铁锤连续敲打铁块,铁块变热,内能______;铁块的内能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的.改变铁块的内能还可以用______的方式5.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给自行车打气,打气筒壁会发热B.饮料放入冰箱冷藏室会变凉C.把酒精涂在手中,手会感觉到冰凉D.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变凉6.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大气压比舱内气压低。要使舱内获得新鲜空气,必须使用压缩机把空气从舱外压进舱内。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A.温度升高,内能增加B.温度降低,内能减少C.温度升
7、高,内能减少D.温度降低,内能增加7.如图所示,在平底烧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观察到许多物理现象,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减少C.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内有白雾出现,是液化现象D.塞子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