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

ID:45327789

大小:28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11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_第1页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_第2页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_第3页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_第4页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1章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答题技巧一、位置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它的用法和意义有可能不同(70%的可能性),我们据此可用来判别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此方法在综合判断中只占20%的分量(结构和语境各占30%和50%),在使用时要慎重,但不失为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表转折,“但是”这样然不自意能先关破秦不然,籍何以至此?二、代入法所谓代入法,就是用自己熟知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代入陌生的句子中,从而判定虚词异同的方法。该项中第二句我们已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

2、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三、结构法从语法结构上看,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

3、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两个“于”显然不同。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注意:“于”字不方便用结构法判断。四、语境法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4、。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两个“则”用法各异。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五、标志法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平时要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

5、,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六、词性法词有虚实两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文言词先明虚实,再辨词性。“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6、,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004全国卷Ⅱ)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组是(  )C迁移练习位置代入结构语境法A.及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位置代入结构语境法位置代入结构语境法位置代入结构语境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