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16598
大小:131.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B.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C.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D.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在思想上表现为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A属于社会现象,属于历史宏观原因;B属于文化因素;D属于政治因素。
2、【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反映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属于老子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儒家主张“仁”“礼”思想,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故C项错误。法家主
3、张依法治国,中央集权思想,故D项错误。3.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发展C.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D.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学术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侯国为了壮大实力纷纷广纳贤才,稷下学宫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故B项正确。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是西汉以后,故C项错误。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不
4、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故D项错误。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下列哪种思想实施的结果( )A.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至汉武帝时期已摆脱汉初的民贫国弱的状态实现了国家的富强,西汉初由于农民战争影响,社会状况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局面,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促使经济快速恢复,故C项正确;A和D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统治思想;B是秦朝实行统治思想,排除。【点睛】黄老之学:
5、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5.《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大一统”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故答案为B。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项是魏晋南北
6、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6.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7、力,汉武帝尽管接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依然重视法家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所以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此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特点7.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诗人借地势和水流的特点作比喻,
8、分时异是小异,是表象,合处同是大同,是实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认为他们对世界、对物质、对意识的认识方法虽有差异,但双方的根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