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

ID:45315318

大小:254.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1-11

上传者:U-25928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二试题(含解析)、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王室衰微,导致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故D正确。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指小农经济,它对天子权威没有直接威胁,故A错误。儒家出现于春秋末期,且主张克己复礼,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且有利于天子权威巩固,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分封制为西周的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容易导致王侯割据势力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忠想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A.君轻民贵B.君主受命于天C.制天命而用之D.大下为主君为客【答案】C【解析】荀子主张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君民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4.“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忧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微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故A项错误;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故BC项错误;死后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度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湖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埠批判思想的推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表述错误,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A、B选项两者描述应该互换才正确,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要求,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点睛:解答本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图表中下面的时间轴来分析判断。本体比较容易的一点就是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段限,比如秦汉之间很明显就是焚书坑儒,宋明时期的就是宋明理学,由此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6.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俱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末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D.商品经资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地位卑贱的人都开始崇尚奢侈,逾越制度的制约,所以穿衣戴帽这一套,地位高的和地位低下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D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排除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7.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A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D错误。8.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D.中国实行自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斯密的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9.20世纪70年化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人",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B.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蹩端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州政府的权力,而是侧重于国家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这是由于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新政后强化对经济的干预,造成美国联邦政府负担过重,尼克松总统的咨文意在消除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带来的弊端,故B项正确。尼克松总统的主张在于削弱联邦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带来的负担,并未涉及恢复自由放任传统,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配方面,并不能看出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故D项错误。10.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大公报注重提供祛律性援助B.西方祛律思想开始在中國传播C.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祛冶建设D.国人的婚姻维权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报》的广告,当时的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说开始说法错误;A项与“《离婚法论》卖书广告”不符;C项不选,题干是报纸上的广告内容,没有提及政府的态度;材料中的《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选D。11. “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怯大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是必成的、地力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B.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C.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D.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12.《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递诸第三者作证,拥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论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特点是条文清晰,实用性强,因此选A。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罗马法有关证人出廷作证的相关内容,不体现阶级性,所以C项错误。罗马法是一种创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传统相关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契约内容,所以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其特点是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立法形式灵活简便、独具特色;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卷帙浩繁、规模巨大的法律编纂。13.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处罚力度是不同的,即材料说明了罗马法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要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非反映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适用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的犯罪,是客观意愿至上而非主观意愿至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新京报》对英国“脱欧”事件评述道:“与欧陆间若即若离,在英国有悠久传统,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几乎步步迟到,处处特殊;不使用欧元,不接受难民统一配额……脱欧派也好;留欧派也罢,都是这套‘英国游戏’古老规则的信奉者。”下列最符合题意的观点是A.新“冷战”的到来B.帝国复兴的号角C.脱了,还是很少“合”过D.反全球化终究是个民主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从材料来看,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合作与冲突并存。C项最符合题意;A项不选,“冷战”主要是美苏为首两大集团的对峙,与英国脱欧无关;B项不选,英国脱欧主要是从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与复兴无关;D项不选,反全球化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民主问题。15. 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C.信息荣量大、时效性强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粉丝的数量决定信息传播的范围,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保存信息和时效性问题,排除BC;受众选择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故选A。16.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承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A.字形放,笔画详备,规矩严整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字形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答案】C17.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已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等,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相关内容——楚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及其风格18.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冶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A项正确。B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说无从得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19.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丽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千尺松枝如蠢朽,欲折不折挂岩口。”如图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A. B.C.D.【答案】C【解析】从“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的作品灵动自由,是典型的草书书法作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时候楷书书法作品;B选项是行书书法作品;D选项是篆书书法作品。20.如图所示图1是我国元代王冕的绘画作品,图2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绘画作品。认真观察这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A.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B.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C.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悄趣D.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答案】B【解析】两者都不注重色彩的运用,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故A错误;结合所学在可知,图一是中国文人画的代表作,图二是现代主义美术是代表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风格的作品都强调作者主观感受,表达个人情感,故B正确;毕加索的作品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述,故C排除;D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2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佛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了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D项排除。题干说明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排除A选项。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赖外援,所以答案为C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外交观念的变化 【名师点睛】美国目前欠下了14.28万亿美元的国债,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美国市场上真正的买家在不断退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号称“债券大王”的比尔·格罗斯,近期宣布清空旗下所有美国国债。这条被很多人忽视的消息,其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美债的30年牛市结束了。但是中国手中却还握着1.2万亿的美国国债。如果美国议会不能如期提高国债的上限,除了引发市场对美国国债可能违约的担忧,还将引发短期内市场抛售美国国债,进一步引发欧元、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的反弹。22.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还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国民议会中以一票的优势确立的,且总统的任期比较长,可以连选连任;这说明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故选A。B中派别斗争错误;C中团结说法错误;这说明共和制度仍需坚持不懈的斗争。故D说法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23.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xx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D 【解析】东欧剧变对于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甚微,故A项错误。东欧剧变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沉重打击了社会主义力量,故B项错误。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主要表现,而不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题中信息,“求变之风”始于80年代,在此过程中“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由此可判断“求变之风”指苏东剧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答案选D。24.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掌权后,提出将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为应付内外危机、厉行恐怖统治镇压“反革命”,把许多人送上断头台;同时关闭教堂,鼓励教士结婚,将大教堂改为一“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其主观目的是A.侵犯人权剥夺信仰自由B.兼顾以德治国和依祛治国C.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D.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美德共和国”“关闭教堂”“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体现出雅各宾派反君主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C正确;A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不是雅各宾派的目的,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排除B;D是法国雅各宾派厉行恐怖统治的影响,不是雅各宾派的目的,排除。25.“宏观世界的定律保持着顽固的可验证性,而微观世界的定律具有随机性。……很多科学家希望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但迄今为止所有谋求同样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原因是这两门20世纪的重大科学完全矛盾。”材料的主旨是A.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根本对立的B.目前在微观世界方面的研兖比较随意C.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D.相对论和毋子论两考还无法相互验证【答案】D【解析】从材料“很多科学家希望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但迄今为止所有谋求同样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宏观世界的定律”是指相对论,“微观世界的定律”是指量子力学,科学家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两者之间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相矛盾的而失败,D项正确。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对的,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微观世界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而是强调相对论和量子论两者还无法相互验证,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26.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虫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图文化软实力之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答案】(1)表现: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原因: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尚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投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2)新文化运动意图利用西方文化扫除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民主政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效;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有效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主要途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文化教育: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外交:坚持独立月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增进了解。【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文化兼容并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技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等方面概括原因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实践及影响,根据材料“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可知近代文化变革的实践主要涉及新文化运动;关于影响,根据材料“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动摇封建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忽视传统文化中精华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概述当今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领域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整体分析:本题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影响;当今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当今文化软实力随着政治制度完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大。27.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研究。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于语类》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大国崛起》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另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来的共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3)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答案】(1)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2)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白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4)条件: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社会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分析、认知的能力。要注意明确题干“共同点”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美德是知识”,把握到“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根据“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把握到“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与“肯定人的价值”。(2)本问考查的是宋明理学及其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第一小问的“发展”,围绕“宋明理学”的内涵展开,即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发展了儒学。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题干“消极影响”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维度,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3)本问考查的是欧洲启蒙运动知识点,旨在考查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紧扣“国家、政权机构”方面,结合欧洲启蒙运动史实,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等。........................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圣哲·苏格拉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圣哲·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概况及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概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概况【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到以下特点:1.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8.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大国崛起》材料二: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材料三: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思格斯全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描述的世畀”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科学革命种子获得了丰收”和“技术取得辉熄胜利”的主要表现。(3)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观点。【答案】(1)理论依拟: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影响:有力地冲击村建神学;彰显人的作用与价值,为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兴起奠定基础;(2)表现:理论上,1859年达尔文创立了坐物进化论;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技术上,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3)观点: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史实:18世纪中期,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其后波及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纺织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如“珍妮机”、瓦特改良桊汽机等(发明创造至少2例。)【解析】(1)结合材料牛顿描述是主要理论依据是经典力学体系,在思想领域它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神学,体现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2)结合19世纪的科技发展表现可知,在理论上出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法拉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等等。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社会需要促进了科技的巨大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由于社会市场的需要,所以催生了生产领域的一次革命,当时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所以最先爆发工业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比如,研制出了珍妮纺纱机,瓦特的蒸汽机,还可以列举其他的一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展表现。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