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14387
大小:55.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4.4.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化学4.4.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硝酸的性质。2、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一、物理性质纯硝酸为 色、易 的 体,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 ,能以任意比溶于 ,沸点是83℃,常用浓硝酸69%,而浓度为98%以上的浓HNO3,称为“__________”。这实际上是挥发出来的HNO3分子遇空气中水分子结合成_________.比较:硝酸与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的异同点二、化学性质1、硝酸是一种酸,具有的通性。①电离: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②稀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③与碱作用生成和HNO3+Ba(OH)2④与碱性氧化
2、物作用生成和HNO3+CaO=我们知道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具有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性质,那么硝酸也是一种强酸,它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什么性质呢?2、硝酸的特性(1)不稳定性思考1: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写出HN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2:平时我们要如何保存硝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强氧化性a、与金属反应(除Pt、Au)浓硝酸与铜的反应:现象:①产生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③铜在不断______,常温下反应_______。写出
3、浓HNO3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尾气处理的方程式思考3: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时反应,而铜和稀硫酸不反应。铜与稀硝酸反应吗?稀硝酸与铜的反应:现象:缓慢反应;产生____色气体,遇到空气时变为_______色;溶液变为_____色写出稀HNO3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尾气处理的方程式比较1: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硝酸都做______,表现______性和______性;都不产生_____气不同点:剧烈程度_________
4、_,产物__________比较2: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情况?氧化性强弱是指氧化剂使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能力(即得电子的能力),并不是氧化剂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即得电子的多少);浓度越大氧化性越_________思考4:Al、Fe在冷浓硫酸中会_________Al、Fe在冷浓硝酸中情况又将如何呢?_______这一性质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硝酸不能氧化所有的金属。我们知道金和铂也不能溶于浓硫酸、浓盐酸,但是它们可以溶于浓盐酸和浓硝酸的混和物,这种混合物又称_____,具有极强的氧化性王水:V(浓盐酸):V(浓硝酸)=_______
5、_________小结:(1)硝酸跟金属反应时不生成____气(2)铁、铝遇冷的浓硝酸发生_______ (3)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反应生成_____气体,与稀硝酸反应时生成____气体;活泼金属与稀硝酸反应时,HNO3的还原产物还可能是______,甚至为_________.练习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1)Ag+HNO3(浓)=(2)Ag+HNO3(稀)=硝酸的强氧化性除了体现在于金属的反应外,还能与非金属(C、P、S等)反应b、与非金属反应(C、P、S等) C+4HNO3(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稀HNO3不与木炭反
6、应指出:非金属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含氧酸。三、硝酸的用途四、工业制备硝酸答案:一、无色挥发 液雾状水“发烟硝酸”硝酸酸雾二、化学性质1、强酸①略②红③盐水④盐水2、硝酸的特性思考1:硝酸不稳定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溶于硝酸形成黄色思考2:阴暗避光密封保存现象:①红棕色②蓝绿色③溶解快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NO2+2NaOH=NaNO3+NaNO2+H2O思考3:现象:无色红棕色蓝3Cu+8HNO3=3Cu(NO3)2+2NO↑+4H2O2NO+O2=2NO22NO2+2NaOH=NaNO3+NaNO2+H2O比较1:相同点:氧化剂氧化性和
7、酸性氢气不同点:不同,不同比较2:强思考4:钝化钝化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和浓硫酸王水3:1小结:(1)氢(2)钝化(3)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硝酸铵练习1:(1)Ag+2HNO3(浓)=AgNO3+NO2↑+H2O(2)3Ag+4HNO3=3AgNO3+NO↑+2H2OC+4HNO3(浓)2H2O+CO2+4NO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