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39264
大小:63.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祝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祝福》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小说结构,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分析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形象和环境。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自学导案】根据预习成果复述故事主要情节。【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
2、作用。3.了解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小说结构,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3、: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检查预习 1、 词
4、语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 研习新课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2)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
5、会在死之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2、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
6、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
7、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3、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教学过程: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1)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
8、。(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