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07651
大小:133.0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9-11-07
《管理学原理—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篇控制第十三章控制第一节控制概述第二节控制的要求第三节控制过程第四节控制方法第一节控制概述一、控制与控制系统二、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三、控制的类型一、控制与控制系统(一)控制的含义1、控制的含义控制就是监视、衡量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2、控制含义的演变在科学管理阶段在行为科学阶段在现代管理阶段(二)控制系统管理中的控制系统具备的几个特征1、每个控制系统都必须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2、每个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3、每个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信息系统。4、每个控制系统都必须有一个可以对系统的偏差进行调整的装置。5、每个控制系统
2、必须是一个反馈系统。反馈系统示意图二、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一)控制的必要性(二)控制的原理(一)控制的必要性1、环境的变化2、管理权力的分散3、工作能力的差异(二)控制的原理1、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连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2、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3、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三、控制的类型(一)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1、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计划编制、统计报告、会计报表2、跟踪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W,则
3、:Z=f(W)税金(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3、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经营决策4、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f(X、S、K、C)或Z=minf(X、S、K、C)确定型决策(二)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1、前馈控制(事前控制、预先控制)2、同期控制(事中控制、现场控制、过程控制)3、反馈控制(事后控制、成果控制)1、前馈控制(事前控制、预先
4、控制)是指为实现计划目标,事先在管理上所做的控制。前馈控制应用的三个假设前提基础第一、过去的经验总是有效的。第二、系统将来运行的情况是可以预先估计的,而且是准确的。第三、按照要素输入标准所输入的要素能按预定的要求发挥作用。2、同期控制(事中控制、现场控制、过程控制)同期控制是指发生在活动进行之中的一种控制,是在活动之中予以控制。3、反馈控制(事后控制、成果控制)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关系示意图(三)根据控制过程的层
5、次不同1、直接控制2、间接控制(四)根据控制源(控制主体)1、正式组织控制2、群体控制3、自我控制第二节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一、控制的原则二、有效控制的要求一、控制的原则1、准确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通俗性原则6、合理性原则7、战略高度原则8、强调例外原则9、纠正行动原则二、有效控制的要求1、适时控制有效的控制要求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偏差。控制的及时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信息的及时性。2、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
6、到足够的控制收益。3、客观控制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4、弹性控制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第三节控制过程一、确立标准二、衡量成效三、纠正偏差一、确立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包括阶段结果与最终结果)的规范。1、确定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重点对象(1)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2)资源投入。(3)组织的活动。人员、财务、作业、信息和组织的总体绩效2、选择控制的重点在影响经营成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择若干关键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获利能力
7、、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3、建立标准的方法(1)统计方法(2)经验估计法(3)工程方法4、有效标准的条件标准应当明确具体。标准应当公平合理。标准应当系统完整。标准应当与执行者的工作密切相关。标准应当由执行人员参与制定。二、衡量成效衡量成效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的过程。1、衡量实际绩效的手段(1)个人观察(2)口头报告(3)书面报告2、衡量实际成效时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图控制幅度三、纠正偏差组织要对
8、造成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