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单元 习作 》第2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习作2第课时 1.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真情实感,完成习作。 2.学会主动修改习作、交流习作成果。 【重点】 完成习作,能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难点】 能主动修改习作,效果明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爱。根据习作2的要求,说一说怎样表达对爱的感激和真诚的谢意。现在就让我们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对父母的爱写下来。下笔之前,还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次习作
2、包括两方面内容: (1)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要真实、具体。怎么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应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具体) (2)记下自己向父母表达爱的过程,要清楚。(把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及动作写清楚) [设计意图] 再次强调习作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将有代表性的词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同时这也是主题提炼的过程,让学生下笔时有章可循。带领学生回忆活动感受、过程,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胸中充满情意,文思才能汩汩如泉,笔下才能洋洋
3、洒洒”,下笔成文便会水到渠成。一、下笔成文,一气呵成。 1.帮助后进学生将过程写完整、具体,回顾内心感受。 2.发现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从选材、命题、表达顺序、细节描写、分段表述、书写等方面去发现),点评鼓励。二、修改定稿,分享幸福。 1.读给自己听,自评习作,自主修改。 教师: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肯删改自己的文章,必有出息。”可见自我修改多么重要。请同学们写好后自由朗读、自主修改,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事情的经过是否记述完整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修改。 2.读给同学听,小组交流
4、,合作互改。 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根据时间而定)自己朗读习作,其他同学评议。看看习作是否将事情的经过记述完整了,是否写出了父母的反应、自己的感受。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评议,有争议的地方可以举手示意老师。 3.读给同学听,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教师:谁想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按照板书提示思考、点评(过程是否完整具体,父母的反应、自己的感受等方面是否真实具体)。 请一名同学读习作,可以是小组推荐的佳作或优秀片段,也可以是教师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作。 教师:大家听后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哪
5、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说一说。引导学生按照过程是否完整具体,父母的反应、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实具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4.再次读给自己听,补充修改。 教师: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结合刚才评议的方法,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更清楚具体,自己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作补充修改。 5.读给爸妈听,分享快乐,将爱延续。 教师:回家后,请你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再次回顾被爱的幸福、分享习作的快乐,并请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建议,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 评改赏
6、析作文不但是增强语感,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是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习作过程中的修改环节要注重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要自评自改、同学互评、师生共评再自我修改,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取长补短,习作水平得到了共同的提高。而回家后读给父母听,则把这一活动继续下去,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即是生活,生活与作文构成了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良性循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习作的快乐,令作文评改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
7、受”,“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因此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要真实、要有个性,避免千篇一律。在批改时,注重写清事情的经过,但经过要详略得当,而且要注意写出父母的反应,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注意刻画细节,而这其中,表达真情实感至关重要。本次习作大家做得都很好,值得表扬。1.将习作集成册《大声说出我的爱》。2.轮流将《大声说出我的爱》带回家,请父母欣赏,分享习作的快乐,将爱延续。[大声说出我的爱表达过程:表达前 表达中 表达后感受:幸福 甜蜜 害羞……反应:惊喜 诧异 无动于衷 激动
8、…… 1.组织体验活动。这是一次叙事类习作,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的表述,融入真情实感是写好习作的关键。因此在习作前,我组织了体验活动,提出活动要求,提示活动方式,唤起了每个学生“我要做”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留心观察生活”,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体验基础。 2.立足课堂,有意识、有目的地丰富内心感受。课中指导学生回忆最深的感受,感受怎样变化的,选取最感兴趣的一点细细回忆,让人物动起来,让瞬间活起来,指导过程中抓住一点层层推进,既打开了思路,又让学生有章可循,逐步达到“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