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70949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6
《(赛课教案)五年级上语文《成语故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8、成语故事第1课时主备人王玉芬复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导学过程复备与调整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齐读课题。二、预习反馈,知识铺垫1、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2、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2、出示《自相矛盾》中的词语。自相矛盾夸口坚固锐利戳穿张口结舌(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2)说说词语的意思。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初读要求。(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准备质疑。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读情况。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2、讨论:“夸
3、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4、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例子吗?你当时怎么想的?五、写字指导,当堂自测1、重点指导写“矛”、“盾”、“楚”。2、完成《习字册》。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教后反思课题8、自相矛盾第2课时主备人王玉芬复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理解《滥竽充
4、数》和《画龙点睛》的意思。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教学插图导学过程复备与调整一、设置疑问,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预习反馈,知识铺垫1、出示词语滥竽充数鼓着腮帮俸禄画龙点睛张僧繇墙壁张牙舞爪逼真神韵惋惜推辞唬人霎时间电闪雷鸣腾空飞去惊叹不己2、指名读词,纠正读音,扫除阅读障碍。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读《滥竿充数》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
5、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出示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指导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
6、,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傣禄。”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4、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滥竽充数”了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精读《画龙点睛》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点睛”的结果怎样?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
7、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什么?2、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五、拓展延伸,随文巧练学习了三个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写下来。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说话、画画、写作是在
8、关键地方点明要点,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教后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