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

ID:449636

大小:27.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3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1页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2页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3页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1自恋的定义与研究现状1.1自恋自20世纪70年代,在心理学界的自恋领域,弗洛伊德一直都是权威人物。他曾定义“自恋”为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利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征情况的个体称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秦向荣,2004)从利比多的方面来说,也就是他将本应该投注于客体对象的利比多,反向投注在自己的身上,这样自恋的个体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谐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但科胡特对于之前弗洛伊德的这个“自恋”定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自恋其实就是利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的说自恋其实就是

2、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中都存在着自恋的部分。(童俊,2001)自恋是一种因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重视的真实感觉。因此可以认为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个体的自恋,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且超出了社会对自恋的允许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在科胡特看来,自恋性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的表现都有自大、夸大的倾向,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借用当代认

3、知心理学等理论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与先前的期待型态进行配对。如果反馈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我胜任感的喜悦;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再一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回大脑以求得配对吻合。如果反复几次后一直未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反馈信息最后能够配对成功,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有偏差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

4、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新的回路替代,同时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理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我胜任感或自我价值体验,因此就会产生失败挫折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烈时,则个体会产生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抑郁。1.2自恋人格的研究现状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恋这一主题特别关注,对于其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都有所研究探索。在现社会,由于现在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的改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自己,有的人过少,有的人过多。实际上一个人关注自身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其对自我的看法,动机,心理健康的水平和人际关系。对于自恋人格的研究大多以实例观察总结概括

5、为主,例如自恋型人格障碍DSM-IV(Diagnos2ticandStatisticManualofMentalDisorders)诊断标准:①夸大自我:对成就和天分的夸大,没有相应的成绩却希望被看作是出众的;②对成功、权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爱充满幻想;③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出众的地位高的人所理解;④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⑤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自己的期望;⑥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⑦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⑧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⑨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只要个体满足其中五条便可定

6、义为人格有缺陷。(黄爽,2005)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性的自恋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产生一段时间的自大,我们则不能简单的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一定范围的类似性。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具有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已经较为固定不易改变的行为表现,而非短暂、可变的。对于大学生这群新生代,对其自恋人格的群体研究可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2家庭教养方式的含义及研究现状2.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中父母或长辈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包括了教养观念与教养行为

7、两部分,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第一层面教养态度,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第二层面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反应性是指对子女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社会性刺激是指多进行社会性互动,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子女的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他们。也可以说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对其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最常见的

8、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