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327
大小:32.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3
《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应用心理学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人们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加,不断出现心理问题。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繁重的学业,还有如何适应环境、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面对未来社会等问题,由于应对问题的方式不当,就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疾病。同时,他们的依恋问题也长期以来都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
2、的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并且从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可知,早期依恋关系还与我们的爱情关系有明显的相关,安全型依恋的人将拥有更持久的爱情。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不同的。具有成熟性和不成熟性应对方式、主动和被动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等。研究的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关于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分别研究还是很多的,但是关于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分析揭示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本领域的研究
3、成果,还可以为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促进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提高应对方式能力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与问题应对方式的关系。主要包括内容:摘要Abstract引言41、文献综述1.1成人依恋1.1.1成人依恋内涵1.1.2成人依恋的类型1.1.3成人依恋的测量1.2应对方式1.2.1应对方式与应对的界定1.2.2应对方式的类型1.2.3应对方式的测量2、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和目的2.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2.2研究
4、的目的3、研究方法3.1被试3.2研究工具3.3研究程序3.4数据处理与统计4、研究结果和分析5、预期的依恋倾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5.1依恋焦虑分别与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应对方式(退避—自责)和混合型(合理化)的相关关系5.2依恋回避分别与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应对方式(退避—自责)和混合型(合理化)的相关关系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7、小结参考文献附录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4研究方法:本研究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大学生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1)被试:本
5、研究将被试为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具体被试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随机抽取的。(2)测量工具:1、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sinClose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原量表由Brennan等人1998年编制,共有36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分量表,分别由18个项目组成。2、问题指向应对方式量表(Problem-FocusedStyleofCoping,P-FSC)初稿是参考Billings&moos(1980),Folkman&Lazrus(1980),Ilefld(1980)Ray&Lind
6、op(1982).Bond&Gardner(1983)以及Stone和Neale(1986)等人研究应付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付”的理论思想,根据编制问卷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语言特点和行为习惯编制出原始稿,经评阅后修订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3)研究流程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均为无记名式调查。在预测阶段主要是选取了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通过亲密关系体验调查(ECR)、问题指向应对方式(PF一SOC)这两种问卷进入了最后的正式施测。(4)数据据处理与统计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7、。为了验证我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倾向与问题应对方式进行相关分析。技术路线:研究步骤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第一步文献综述通过文献回顾与总结,总结以往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步研究构思与设计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与理论构思,构建总体研究框架第三步现场研究4通过访谈法对依恋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修订,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变量收集数据第四步数据分析与讨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说明第五步研究总结总结研究成果,修正研究模型,明确研究意义,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四、参考文献[1]惫敏,李金虹.大学
8、生负性情绪的积极意义[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0月,第19卷第5期。[2]新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