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

ID:44901563

大小:2.39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11-03

上传者:U-3769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_第1页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_第2页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_第3页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_第4页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9讲: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CBD即Central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中文多译为“中心商务区”。CBD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的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心环模式”中提出的。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办公事务、金融活动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中心商务区 尤其是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成为CBD的主要活动。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它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因此,研究CBD的内涵、发展演变规律及内部结构等问题,是今天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借鉴国外CBD的发展经验,合理规划、引导CBD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CBD的界定早期的研究者们认为,CBD是城市中具有某些特征的不很确定的地区,并不太关心给CBD下个确切的定义。后来的学者们从CBD的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特征上来分析,试图明确划定CBD的界线,但往往因资料不易获取而失败。普劳德富特(Proudfoot)于1937年、奥尔森(Olsson)于1940年采用城市街区中的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确定CBD。方法虽然合理,但由于完全真实的贸易额及租金的资料不容易获得,所以问题也很多。 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此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很细致的调查基础之上。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thePeakLandValueIntersection,简作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在此区的用地称为中心商务用地,其中包括零售和服务业,诸如商店、饭店、旅馆、娱乐业、商业活动及报纸出版业(因为它对商业的影响远大于对制造业的影响),不包括批发业(除少数外)、铁路编组站、工业、居住区、公园、学校、政府机关等。他们在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后,提出下面的界定指标: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entralBusinessHeightIndex,简作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entralBusinessIntensityIndex,简作CBII)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 然而,各国城市中心商务用地的划分是不同的。戴蒙德(Daimond)于1962年对英国格拉斯哥调查发现,英国的批发业与顾客关系紧密,常布局在地价峰值区内,属于中心商务用地。而美国城市中的批发业与铁路、高速公路更加密切,但在墨菲和万斯的分类中,不属于中心商务用地。于是,后来的学者开始弥补这些不足。1959年戴维斯(Davies)在其对开普敦的研究中认为,墨菲和万斯定义的CBD范围太大,应将电影院、旅馆、办公总部、报纸出版业、政府机关等用地排除在外,他提出了“硬核(HardCore)”的概念:即CBH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CoreFringe)”。 赫伯特(Herbert)和卡特(Carter)进一步提出了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指数比率(CentralBusinessFloorspaceIndexRatio,简作CBI)的概念,将城市的规模、形状及其它有关因素考虑在内,使人们可以用更精确的方法去界定CBD。许多学者,如卡特和罗利(Rowley),1966年在对英国加的夫市的研究中,均将CBHI、CBII和CBI三指标综合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对CBD内部结构、演变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CBD的内部结构1955年,墨菲、万斯和爱泼斯坦(Epstein)对CBD内商务活动的布局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不同区位的便捷性不同,获得的产业利润相异,因此地价不同,这正是造成CBD中商务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经过对8个城市CBD的研究得出,若将CBD内的商务活动以圈层划分,则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以大型百货商场和高档购物商店为主,它们围绕着PLVI分布;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其底层为金融业、高层为办公机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如家具店、汽车修理厂、超级商场等需要大面积低价土地的商务活动。他们还进一步指出,CBD内部的结构还可以更加细致地分析:百货店倾向于聚集一起;文具店及办公用品商店与办公事务机构集中区联系紧密;律师事务所和房地产公司毗邻法院;低档的活动,如低档剧院、当铺、廉价餐馆及旧服装店在CBD边缘互相竞争相对优越的区位,以此获益。 上述观点对我们形象、具体地理解CBD的内部结构有很大启发,但实际情况并不那样简单。在实际中,相对便捷性(距PLVI的距离)只是影响CBD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包揽全部,其它一些因素,如地形的复杂性、铁路、绿地等均是影响因子。 1959年,斯科特(Scott)对澳大利亚6个州府的CBD进行了研究。他认为CBD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功能圈,即零售业内圈,以百货店和女装店集中为特征;零售业外圈,以杂品店、服务业等专业化较弱的多种零售活动为主;办公事务圈。其中,零售业内圈总是环绕PLVI及城市的地理中心,而零售业外圈并不总是围绕第一圈,办公事务圈则总在CBD的一侧发展。1970年,斯科特还运用“投标-地租(Bid-Rent)”曲线的概念来说明CBD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从而证明更广泛的分布与这条曲线的情况类似。 斯科特的分析比墨菲的分析进了一步,但在实际中,便捷性并不仅仅是距离的问题,地价与CBD的发展也不是图中的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得多。1972年,戴维斯为CBD的零售业布局提出了一个结构模式。此模式假定零售业为主的区位决策受三个相互独立的便捷性而不仅仅是受距离一个因子的影响。传统的城市中心购物活动受一般便捷性(GeneralAccessibility)影响最大,因而常常与顾客的分布相关,呈圆形以体现其等级状况及相关的潜在利益;其它商务,如汽车修理厂、咖啡馆等与进入市中心的交通干道紧密相关,即受干线便捷性(ArterialAccessibility)影响最大;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娱乐设施、家具展销店或产品市场等的区位与场地、历史背景或环境条件相关,即受特殊便捷性(SpecialAccessibility)影响最大。 CBD的演变上述种种方法及模式均是对CBD作静态研究。然而,墨菲、万斯和爱泼斯坦于1955年提出了一种“短期空间调整过程”理论,通过此过程,CBD可以在某些方向向前推进。即同化作用圈层,而在其它方向则衰退,即退化作用圈层。典型的同化圈层位于城市中、上层居民住宅区附近,以新颖别致的商店、汽车展销厅、办公机构总部及新饭店的集中发展为特征。反之,退化圈层常邻近工业和批发业,与铁路及下层居民住宅区靠近,且以当铺、廉价服装店、廉价餐馆及汽车站密集为特征。这一理论比较切合实际。1971年,鲍登(Bowden)对旧金山市CBD的发展分1850、1906及1931年三个时期进行了考察。他采用了贸易指南、照片、报纸及火灾保险图等多种资料,得出了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CBD的空间结构变化的结论。 第一种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周边增长(PeripheralAccretion)”方式,即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在多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状态改变很慢。在特大城市,这种分化的状态将是CBD的固定形态。 二、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①多层次商业中心;②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③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以市中心商业区为首的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店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这是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点的级别和数量,所提供的服务档次和出售商品的价钱、种类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网点级别高,数量少,货品档次高,种类多,例如,大型的百货公司等。在层次系统底部,网点级别低,数量多,并且是档次低的货品,品种单调,以日常用品为主。服务范围也是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的商业中心最大,往往包括整个城市地区,其它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随着它们的地位下降而缩小,局限其周围地区。这种呈层次系统的商业中心所销售的货物以日用品、食品为主,顾客以邻近地区的占大多数。 带状商业网点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带状商业性设施。这些商业网点所销售的货物以非日常用品为主,顾客多为游客。专业化商业街即城市内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汽车专门区、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娱乐区、古怪物品专门区(包括古玩店区)、家具区以及医疗区等。这种商业区域所销售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常用的,或只是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这些行业在地理上聚集一起,供顾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吸引力大。否则,零散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 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年建立起来的。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模式要点如下:(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绕其它职能活动。(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商店的位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赫夫(D.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不同层次的商业中心和服务范围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只是由于城市人口较农村密集,所以各中心的服务(零售)范围多重叠,且不易确定。1964年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的公式,即零售引力模式,并用来区别各重叠的市场空间。 式中是位于A区的消费者到零售店i的机率,而整个地区共有γ个零售点;每个店的吸引力分别为S1;…,Sr;T为交通时间或距离,即,Tai…,Tar;λ为对交通时间或距离的函数, 交通时间愈长或距离愈远,消费者愈不愿光顾此商店。零售店的大小,雇员多少等可用来代表吸引力S,不过,应根据引力的重要性而对S加上权数。 通过这一公式,便可计算出市内各大小不同的商店群或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顾客达成交易的机率,从而可以了解每一商业中心的顾客来源,并可通过机率等值线(ProbabilityContour)的绘制,查出每个居民区对不同的商业中心的等值机率点(IndifferencePoints),连点成片,即为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应用这个方法,除了可以比较准确地划出城市中重叠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外,还可以将每一居民区的消费能力乘上到每个商业中心的机率,得出Pa1所代表的实际金额。设城市内有N个居民区,则商业中心A的营业总额的预测数便是Pa1+Pa2+…+Pan的总值。 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可以用于新商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局。但这个模式也受到一些批评。如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是一个平衡的模式;不能预测动态变化,只考虑相互作用供应一方,即只考虑消费者对商业中心规模和便捷性的反作用,而对需求一方,如消费者的感应和特征都被忽视了等等。因此模式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模式仅适用于分析同一层次的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和预测其营业额,不适用于呈带状的商业网点和面向全市的专门化商业区域,因为这两种非中心形态分布的城市商业,其服务对象既包括全城居民,也包括城市居民以外的游客和郊外居民。因此有必要采取其它办法来估计其市场潜量。其方法主要有上加法和下分法两种。前者首先确定不同专门市场的等级,通过市场调查,找出每一专门市场的顾客平均购买力和潜在顾客人数,两者相乘得出每个等级的专门市场的市场潜量,最后把不同等级的专门市场潜量相加为总市场潜量。下分法则是根据某种标准,估计出整个市场潜量,然后再分配给各个市场。最常用的标准是购买力指数。根据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先预测总的购买力,然后根据各商业中心的规模,往年销售额等,把购买力分配给每个商业中心。由于商品或服务性质的不同,两种方法或标准的适用性因行业而异,因此没有通用的模式或方法。 三、城市社会空间(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邻里(Neighbourhood)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社区(Community)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类似植物群落。社区人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体,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社区由邻里构成,但具有比邻里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 社会区(SocialArea)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社会区人口之间是社会关系。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观念和行为。反映在空间上,社会区是由数个社区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城市均质地域。社会区不同于城市本身有比较明显的空间范围,也不同于多数邻里和社区有固定的地物界线,社会区的边界比较模糊,不易辨认。社会空间(SocialSpace)依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定义。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间,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基层社会(SubstrateSociety),以涂尔干为代表,指的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一是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究,以劳韦(C.D.Lauwe)为代表。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城市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 四、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学者把注意力从区域特征研究转入到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研究上。从行为角度看,环境、人的感应和行为都是变数,它把个人决策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综合起来考虑以解决复杂的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一)感应、环境和行为感应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只要是社会人(集团、阶层、阶级、不同性别的人)都会对环境产生感应,而只有对环境产生了一种稳定概念,才能真正产生感应。产生感应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个认识过程。人们感应过程包括许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如信息的获取、破译、储存、回忆、处理和生理过程等,而行为科学所注意的是输入和输出结果上的差异。 环境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环境可分成四部分,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人类活动的部分)、绝对客观环境。行为学感兴趣的是行为环境和感应环境。所谓行为,一般是人们对环境作出行动上的反应。包括态度、动机、信念和期望。人们在空间的活动称为空间行为,如移居、购物、上下班和社交等。空间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受抑于多种因子。 人们从对客观环境的感应到产生行为的过程见图。人通过感应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进行决策的行为意象。因此,人对环境的感应可以指导人的行为。行为科学关于感应空间的研究,不是取代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区的分析,而是提供另一种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区分析的补充。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感应空间的研究成果说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包括寻找工作和居所、购物等,多数不是由客观的空间组织所决定,而是由个人的感应空间组织所支配。一般来说,感应空间包括三个层次;l)结构性的;2)评估性的;3)个人感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美国学者林奇(K.Lynch)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要求波士顿、新泽西市、洛杉矶的受调查居民画出其各自城市的略图。其结果,他们所勾勒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这样就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构。这种简图称为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居民构想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居民构想图是研究感应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 林奇认为,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下列五项要素构成:(1)路径(Paths)。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2)界线或边沿(Edges)。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斜坡、铁路。(3)区或区域(Districts)。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4)枢纽或节点(Nodes)。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5)标志(Landmarks)。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项要素并非界限分明。对某些人来说,教堂可能是枢纽(因为经常光顾),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标志(因不常光顾,但却具有方向指示作用)。在分析中应该注意这一点。外来游客由于他们对城市的认识肤浅,因而对城市的感应往往仅限于一些标志,而当地居民对城市的感应无疑会更加全面、深入。 居民构想图能够反映个人的空间行为。不同种族、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居民,其城市意象也不相同,即他们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不同,从而空间行为不同。就种族来说,白人的感应空间大,黑人的感应空间小。就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来说,有钱人的感应空间大,穷人的感应空间小。就不同性别的人来说,男性的生活感应空间大,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的感应空间小。林奇的方法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较好地从人的感应和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批评:①构想图是徒手绘制的,这要求居民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和训练,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不可能绘制出来,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空间行为。②林奇研究的整个焦点都指向了意象的可见因素,忽视了声音、气味等因素。这表明对城市空间的职能及象征意义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医院的味道,工厂的机器声),因而影响了分析效果。 (三)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无疑,对市民生活空间和感应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按现有成果显示来看,感应空间和客观存在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空间是不相同的。对此作深入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要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的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亦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3)如果市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构想图的内容丰富了,就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管理和规划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事务。 (四)研究实例介绍1.对罗马市民意象空间的研究弗朗西斯卡托(Francescato)及麦彬(Mebane)在研究罗马市的时候发现,中产阶级和下层社会感应中的罗马是完全不同的。总的来说,前者脑海中的罗马空间宽度大,内容丰富;后者空间宽度小,内容简单。其原因是中产阶级富有,活动范围大,嗜好多,对广泛分散在城市内的各种资源也不计较距离远近都去享受;而下层社会不那么活跃,上下班距离较短,有限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的嗜好和空间宽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下层社会对其近邻事物的认识都较中产阶级为深,说明穷人的生活空间狭窄,但邻里关系却很密切。 2.对广州意象空间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城市意象是以珠江为整个城市参照系,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解放路、广州大道、江南大道及工业大道构成了城市意象的网络状系统,在此基础上有广州火车站、海珠广场、区庄立交和中山五路、东风路、解放北路上的几个交叉节点,形成火车站,海珠广场,白天鹅宾馆,越秀山及珠江上四座大桥等主要标志,辅以各种区域。总体来说,广州市城市意象主结构明显,次结构趋于模糊。 那么,影响广州城市意象要素的因素是什么呢?在利用评价标准给每张城市意象草图定级打分的基础之上,对广州市民的性别、年龄、在广州居住时间、职业、文化水平、居住地点、上班时间、交通工具与道路、边沿、节点、标志、区域、类型、范围等级之间两两用卡方检验求出X2值,在显著水平0.05情况下,意象构成要素的道路、标志、节点受上述影响最小,是城市意象中最为普遍性的构成要素。而边沿、区域、范围,则受到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是一种受制约的构成因素。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文化水平。它是影响面最广的一个因素,受它影响的有边沿、区域、标志以及类型和范围,这些要素的等级是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对广州市越易了解。②居住地点。它影响到区域、边沿和范围,它是由于市民居住地点不同,日常活动范围也不同而形成的。③交通工具。虽然它只影响到区域的等级,但它表示出了城市穿越方式对意象要素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