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89580
大小:4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01
《浅议少先队文化建设中的公益心教育——育英融创 卢无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少先队文化建设中的公益心教育无锡市育英融创小学卢无忧[摘要]:少先队文化建设通过班级环境及相关课程来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下,公益心的教育不容忽视。本文从学校和个人两方面探讨公益心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少先队文化建设下公益心教育的实践建构,以期对少先队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少先队文化建设公益心公益教育少先队文化建设活动主要利用中队环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而建设班级文化和其他的教育措施一样,都是为了创建良好的集体,从更高的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鲜明的个性,它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
2、生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公益心教育在我国并未明确提出,但在品德课与实践活动中均有所体现。公益心教育是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交叉点,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公益心教育经常会面临道德两难的境地或情感上的矛盾,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虽然少先队文化建设通过班规、班训、班风等途径来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但是“为了抄近路而践踏草坪”、“乱扔垃圾”、“不爱清理卫生死角”之类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的公益现状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需要通过公益教育激发其道德情感,培育个人责任意识,锻炼道德意志力,从而践履公益行为。一、公益心
3、教育的影响因素(一)学校1、学校是培育公益素养的教育园地首先,学校教育的优势之一是能够集中系统地对学生的公益素养进行培育,公益素养包括掌握基本的公益知识,如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对家庭、环境、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也包括让学生间接了解哪些行为是社会认可和褒奖的公益行为。通过学校德育课堂及交叉学科的渗透,能够将概念性、间接性的公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公益素养。其次,学校担负着引导学生“知理”、“明辨”的责任。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多元文化与网络媒体的泛滥,给人们带来思想的冲突与精神的迷茫。“极端个人主义”“道德冷漠与淡
4、化”等非主流价值观已不知不觉的侵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对信息的认识与辨别程度较低,很容易陷入误区。学校德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认知,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发展,锻炼其明辨是非,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最后,通过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公益能力现状,训练公益技能,从而进行科学的公益实践。在见义勇为的的报道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一个小孩儿不幸落水,救人的同伴却因为体力不支而死亡。因此,通过学校教育要教会学生掌握良好地公益技能,面对“公益对象”时,采取适宜的公益手段。2、学校是学生公益实践的摇篮作为教育公益性的学校、拥有奉献精神的中队辅导员,在校园中孕育着美
5、丽的公益情怀。芳草绿地、象牙塔中,是公益精神生长的最佳园地。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定期组织学生去社区做义务劳动,除草、扫雪、捡拾垃圾,在嬉戏打闹中懂得了付出,在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学校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能够自己实践公益,他们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公益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去影响整个社会,从而实践更加伟大的公益。3、学校公益教育的有限性公益教育并非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因此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内容、针对性以及方法上的局限。首先,学校公益教育存在着内容上的局限性,因为学校课程是在标准化的配置程序中产生的,在公益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是根据决策者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来决策学生需要学什么内容,从而
6、进行课程设计的。“在显在知识的水平上,选择性传统和合作的作用导致某些价值和实践得到重视而另一些价值和实践则被忽视、排除、淡化或重新解释。”[1](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期1年版,第95页其次,公益教育的可教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人类的思想永远不是永恒的,逃离不出思维的范畴,因为人们实践创造出的某种结果往往先于人们的观念。个体内心有着极具个性化的道德知识,有的是难以表达的、缄默状态的知识,波兰尼对此说:“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2]polanyi,M.,TheTacitDimension,London:Rou
7、tledge&KeganPaul,c1966,p4.转引自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3]高德胜.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J],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4期最后,由于学校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公益教育的非针对性。面对不同鲜活个体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因此很难顾及到每个受教育者各自的经历和不同的身心状态。(二)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其自身永远是无限开放和不断生成的,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不断变化、连续生成的。因此学生身心状态不同,接受教育的条件也各有差异。1、个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