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ID:44846776

大小:6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31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学年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2016年12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

2、、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

3、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4、()12A.睿智(ruì)涛光养晦B.何啻(chì)宦海沉浮C.痼疾(gù)一愁莫展D.愤懑(mǎn)义气用事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深笃B.刚愎自用C.自暴自弃D.出世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A.①③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_____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

5、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②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______,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敏锐。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幸福和快乐,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③寒食节是春季里一个重要的节日,很多地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寒食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______,有了寒食一节。A.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相沿成俗B.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相沿成俗C.相沿成俗习以为常约定俗成D.习以为常相沿成俗约定俗成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G20峰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如期举行,中国领导人用海纳百川的情

6、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向世界传递出“G20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的强烈信号。。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1

7、2李智福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

8、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