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14467
大小:31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9
《中国服装艺术史之先秦深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服装艺术史之先秦深衣何佳仪服表0801080630110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女式深衣模拟图冠服深衣流行于先秦。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
2、不一致处。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
3、这种深衣的式样。特点: 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 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名称由来: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
4、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汉代窄袖绕襟深衣样式特征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带。战国时期,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其结扎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带。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来,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服式。深衣主要有两种式样,分曲裾和直裾,它流行于不同的年代。从春秋战国
5、到秦汉时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特别是到了汉代,深衣已成为女性的礼服。与战国时期比,汉代的深衣在形制上多为单层,下裳裁成12片;在外观上,衣襟更长,缠绕层数更多,下摆增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在穿着上,腰身通常紧裹,腰带系扎在缠绕的衣襟末端,以防止松散。由于这种深衣的右衽斜领领口很低,能露出其内的里衣衣领,因而得名为“三重衣”。其袖型有宽窄两种,袖口都要镶边。另有一种被称为“袿衣”的服式,形似深衣,只是在其底部有衣襟曲转缠绕而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在秦汉时期,男子一般着袍服,是深衣的变种,同样有曲裾袍和直裾袍。曲裾袍是完全承袭战国时
6、期的深衣样式,多见于西汉早期,至东汉时已就不流行。直裾袍是直襟衣。其形制是衣长较曲裾袍为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最初属于便服,不能做为礼服在祭礼、朝见等重要正式场合穿用。深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已不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一直使用,其形式与汉代早期有明显差别。总体特征为“上俭下丰”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为“杂裾垂(上)髟(下)肖”服。服装的的衣身比较简单,右衽,领袖俱施边缘,袖子宽敞肥大。服装特点集中在表现在下摆部位。通常将下摆裁剪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并且从围裳中伸出飘带。由于飘带拖得很长,走起路来牵动着下摆的尖
7、角如燕子飞舞,故有“华带非(上)髟(下)肖”的形容。到南北朝时,去掉了长可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二为一。现代人着深衣古代女式深衣曲椐深衣 复兴深衣不是复古而是回归华夏服饰的正道。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