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06575
大小:273.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9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3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分层作业(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1~2题。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C.地核D.软流层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1.A 2.A [第
2、1题,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第2题,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4题。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B.水圈C.①圈层D.②圈层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3.A 4.B [第3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第4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
3、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5.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6.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5.C 6.B [第5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生物圈,故A项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故B项错
4、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项错误。第6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___,F是___________。(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H是____________。(4)简述E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解析] 第(1)题,横波速度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5、图中E波速度慢,在2900km处突然消失,可判断E波为横波。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F波为纵波。第(2)题,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都明显加快,对应图中分界面A是莫霍面;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是古登堡面。第(3)题,图中圈层C是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D是外地核,H是内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第(4)题,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答案](1)横波 纵波 (2)莫霍面 古登堡面(3)地幔 外核 内核 (4)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
6、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等级过关练]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图中( )A.①为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9.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甲 乙 丙 丁A.甲 B.乙C.丙 D.丁8.B 9.D [第8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故只有B项正确。第9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丁图符合。]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
7、回答10~11题。10.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A.北部低,南部高B.中间高,四周低C.中部地区变化大D.东部地区最薄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面D.软流层中部10.C 11.C [第10题,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地区等值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第11题,地壳是莫霍面到地表的固体外壳,莫霍面是地壳的起算点,因此0千米可表示莫霍面。]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2~13题。12.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
8、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