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80348
大小:5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4
《报任安书(节选)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5.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
2、,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1、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L。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完
3、成了《史记》的撰写。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2、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3、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
5、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第9页共9页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
6、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4、文体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7、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5、诵读课文,给加横线字注音 曩者( ) 诎体( ) 髡刑( ) 强颜( ) 放失( ) 头枪地( ) 箠楚( ) 圜墙( ) 占卜( ) 囹圄( )槛阱( ) 缧绁( ) 愠色( ) 没世( ) 倜傥( )6、文言知识 点梳理
8、通假字 1、被箠楚之辱。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7、《诗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