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74751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是指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指导,由教学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及被评教师等组成诊断小组,运用科学的观察手段来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发展方向。(一)、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分类观察诊断组织者预先培训并指定几位听课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分类分析与诊断。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统计,教师提了哪些问题,学生提了多少问题,问题的针对性,问题的质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处理这些问题等。由不同诊
2、断者进行统计、分析、诊断,在研讨活动中分别交流。分类诊断有利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二)、课堂教学观察诊断维度1.教学目标观察诊断2.教学内容观察诊断3.教学方法观察诊断4.教师反馈观察诊断5.思维教学观察诊断6.教师表扬行为观察诊断7.教师检查行为观察诊断&教师巡视线路观察诊断9.课堂管理观察诊断(三)、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步骤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主要步骤有:确定观察诊断的目的、内容设计和制作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专项信息记录表确定观察诊断对象观察记录课堂教学(听课、视频录像、分类诊断)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描述课堂教学与执教
3、老师访谈、看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完善记录内容各专题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交流结论和分析意见写出课堂教学诊断报告。(四)、课堂教学观察诊断的原则常态课原则,即任课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都要在常态下进行,不做特殊加工,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是真实的。小组合作原则,即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参与,大家都是诊断者又都是被诊断者,以保证教师共同提高。就事论理原则,即对教师教学行为要进行理论分析,不能就事论事,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同步提高。重在改进原则,即诊断的重点要放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上。(五)、教师课堂教学观察诊断能力水平教师诊断能力划分为4个水平:水平1:
4、零诊断水平,表现为意识不到教学问题的存在,没有诊断出任何一个教学问题。水平2:模糊诊断水平,属于这一水平的教师,虽能意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但不能准确指出教学问题是什么,所诊断出的教学问题都是不恰当的。水平3:部分准确诊断水平,属于这一水平的教师,明确意识到了具体的教学问题,能准确诊断出部分的确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水平4:全面准确诊断水平,属于这一水平的教师,全面、准确诊断出了的确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六)、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现状能力因素:教学目标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方法教学问题诊断能力、师生互动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根据曾拓等人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
5、师的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总体水平偏低。4个方面教学问题诊断能力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方法教学问题诊断能力、师生互动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目标方面的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显著低于其他3方面的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3方面教学问题诊断能力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还表明,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教师条件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教师的背景变量职称、学历、教龄对教师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原因分析:这主要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水平较低有关。正是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缺
6、乏深入反思,反思理论肤浅,在教学上常常满足于采用大家普遍认同、自己常年使用、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而不去思考教学中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及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才出现了中小学教师教学问题诊断能力偏低这一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象二、教学目标观察诊断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三、教学内容观察诊断教学内容清晰:教学内容
7、的选择、组织和阐述处于或稍高于学生目前水平上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两小儿辩日》)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低于学生、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充分挖掘学科特有的价值;3、教师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无联系、有什么类型的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