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44018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硬脊膜动静脉瘘23例临床特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硬脊膜动静脉痿23例临床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痿的诊治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木院接收的23例硕脊膜动静脉痿患者作为木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其中5例患者为颈段,8例患者为腰段,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痿口为多支动脉供血,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1年,所冇患者均未复发。结论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痿的常用方式,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痿口位置进行明确,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痿诊断的金标准。微创
2、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关键词】硕脊膜动静脉痿;诊治方式;临床特点D0I:10.14163/j.cnki.11-5547/r.2015.06.067硬脊膜动静脉痿属于椎管内血管畸形的一种,其约占据了脊髓血管畸形的30%左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本院为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痿的临床特征,对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且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痿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対象,英中男18例,女5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49岁,
3、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年,平均病程(1.2土0.5)年。1.2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起病自6个月〜2年时患者伴冇胸腰段水平以下进行性从下向上的感觉障碍,且在发病2~4年时可发生瘫痪现象。起初伴有单一的感觉、运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比如蚁走感、间歇性跛行等。入院时双下肢肌力:本组23例患者中9例患者为IV〜V级、11例患者为II-III级,3例患者为0〜I级。本组23例患者以病情进展方式为依据可分为三种形式:①6例患者为急性起病并加重;②4例患者为急性起病后症状缓解,之后乂加重双峰型;③13例患者为缓慢进行性加重。以病变部分主要为:其中
4、6例患者为颈胸段,7例患者为腰段,10例患者为胸段。1.3影像学特点本组23例患者均行MRI诊断,经MRI检查显示患者脊髓前后方冇迂曲的血管流空影,其以后方为主,T2加权显示脊髓呈高信号改变。木组23例患者经均脑血管造影证实,且可见硕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通过痿口直接交通,痿口部位:5例患者为颈段,8例患者为腰段,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痿口为多支动脉供血,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且引流静脉扩张迂曲,可贯穿全部脊髓,且多为脊髓背侧向上引流。1.4术中情况术前进行定位,切除半椎板,对病变痿口部位进行暴露。本组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存在多支供血动脉
5、。术中广泛打开椎间孔,对引流静脉穿硬模、神经根及供血动脉进行充分暴露。对引流静脉穿硬膜部位及扩张的冠状静脉从之间进行灼烧,并将其切断,然后再对痿口进行灼烧清除。可见引流静脉逐渐变紫,压力逐渐降低。2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患者复发。3讨论硬脊膜动静脉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髓血管畸形现象,其主要是指供应脊膜或神经根的细小动脉在椎间孔附件和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直接交通,使得压力传递至冠状静脉丛,导致动静脉压力梯度降低的现象[2,3]0而血管内压力的改变则极易传递到邻近的脊髓实质,进而可导致患者脊髓水肿现象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
6、者发生脊髓脫髓梢或坏死现象[4]。因此,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脊髓静脉高压及低灌注压是诱发脊髓病变的主要因素。由于该病患者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也就在…足程度上增加了该病诊断的难度,极易误诊为前列腺肥大、脊髓脱髓鞘病变、椎间盘突出、椎管内某些肿瘤等疾病[5]。因此,临床上通常采用MRI联合血管造影方式进行确诊。现阶段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硬脊膜动静脉痿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为静脉高压,因而临床上通常将阻断动静脉交通、解除椎管内静脉高压,并对正常脊髓供血及引流进行保护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6]。其中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栓塞则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两种常用治疗方式。木组23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半椎板切
7、除显微镜手术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者认为有效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瘤的治疗效果,术前应认真对患者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的肌肉剖结构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痿口有多支动脉供血的患者术中应将供血动脉全部切除,以避免术后复发现象发生。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小面积椎板切除治疗,其有效的降低了术后椎体不稳现象发生的几率,且不会对病灶暴露产生影响,但术前必须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此外,作者认为有效的避免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应认真止血,术后24〜48h内可行抗凝处理;同时为预防术后出血现象发生,术后医护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病情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