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眩晕宁治疗美尼尔病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眩晕宁治疗美尼尔病的临床研究[摘要]日的观察眩晕宁治疗美尼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眩晕宁片(2片/次,3次/d)和盐酸氟桂利嗪(lOmg/次,1次/晚)口服,30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眩晕宁片治疗美尼尔病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关键词]眩晕宁;美尼尔病[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03-149-02美尼尔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有效药物根治,一般只采取对症治疗,笔者应用眩晕宁治疗美尼尔病60例,疗效尚满意,现
2、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研究85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女性48例,男性12例;年龄17~66岁,平均42岁;病程0.1-27年。对照组35例,女性27例,男性8例;年龄18〜69岁,平均43岁;病程0.1-2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均冇头晕、目眩、观物旋转、耳鸣或兼耳聋、恶心呕吐或头痛、或胸闷、或汗出等症状;体征检查有自发性眼球震颤,电测听阳性,原地踏步试验和闭目直立试验阳性。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治
3、疗组加用眩晕宁片(桂林三金药业集团牛产,薄膜衣片),2片/次,3次/d,口服;对照组加用盐酸氟桂利嗪,10mg/次,1次/晚,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0do1.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相关文献拟定。痊愈:眩晕及伴发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体征亦有改善,可正常牛活及工作;冇效:眩晕减轻,仅伴冇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症状和相关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2结果治疗组40例中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对照组2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8例,有
4、效率为7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见表1。3典型病例林某,女,42岁。2008年3月13日就诊,患美尼尔病10余年,1年当中发作7〜9次。今因头晕目眩、天旋地转5天而來我院诊治。患者眩晕,闭H不敢转头,恶心欲吐、耳鸣、四肢乏力、语声低微、睡眠差,舌质淡红、苔白偏厚、脉象沉细。眼球呈水平性震颤,双耳鼓膜未见异常。曾服用盐酸氟桂利嗪、定眩片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诊断美尼尔病属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型,予眩晕宁片2丿"次,3次/d,未服用其他药物,3d后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
5、,10天后各症状均消失,查体无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4讨论眩晕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美尼尔病则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病之一,尤以女性多见,发作时有明显的眩晕、视物旋转、听力下降、耳鸣、头痛,同时多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和出汗等症状,且多反复发作,目前尚无好的药物根治,一般只采取对症治疗。中医关于眩晕,早在《内经》中对其已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也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均属因虚致眩;《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肋
6、支满目眩”则属因实致病;朱丹溪亦以痰饮立论,曰“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以虚立论,主张“无虚不作眩”。总之,中医认为眩晕总因病人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脾胃虚弱则健运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聚湿牛痰,痰湿屮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泛而蒙蔽清窍;肝肾不足,则风火随肝阳上扰,肝气内动夹痰湿上泛而作眩。眩晕宁由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等名方化裁而成,由泽泻、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廿草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利湿、祛痰益肝补肾之功效。泽泻、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祛湿,湿除则痰无由以生,眩晕无由以作;女贞子、墨旱莲调阴阳、益肝肾;
7、菊花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牛膝补肝益肾、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总之,木方健脾利湿、降逆止呕、调和脾胃、益肝补肾,实为标本同治之良方[2-4]。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眩晕宁具有抗炎(前庭器官炎症)、镇静、松弛肪道平滑肌等作用[5]o本研究结果表明眩晕宁是治疗美尼尔病的有效药物,疗效显著,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片剂口服更是便于长期服用。[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2]周纤•眩晕宁颗粒治疗痰浊内阻型眩晕54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2):136-138
8、.[3]王卄•,张京兰,鲁铭•眩晕宁片治疗眩晕120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6(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