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

ID:44634964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_第1页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_第2页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_第3页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_第4页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稻作文化及梯田景观生态探究[摘要]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梯田景观,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从生态的视角探析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稻作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造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梯田人文自然景观,形成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景观生态艺术;稻作文化衍生出与梯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人文景观,主要表现为别具一格的干栏建筑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传统稻作文化的式微和梯田景观的观光产业化,引发梯田生态承载力的压力以及生态异变,由此埋下的生态隐忧值得关注。[关键词]稻作文化;梯田景观;龙脊梯田;生态[作者]申扶民,广西民族大学文学

2、院教授;李玉玲,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南宁,530006[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128-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编号:I0BZX081)阶段性成果。稻作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根本的文化形态之一。它的核心内涵是以稻的种植为手段,以提供人们食粮为目的。它的存在,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稻种、土地以及人的劳作。其中,土地是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母体,它构成了稻作文化的物质基础;人类在漫长的劳作过程中不断推动稻作的发展,是稻作文

3、化的创造者。作为一种人化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稻作通过改造原生形态的自然地貌,开辟稻田以种稻,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稻田,大致可分为横向水平稻田和纵向坡度稻田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尤以坡度稻田的典型一一梯田,对自然地貌的重塑最为显著,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形成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生态格局。一、稻作文化与梯田人化自然景观梯田的称谓,因其开辟在山岭之上,在纵向空间形成了似拾级而上的阶梯状貌而得名。以形赋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自然景观。梯田并非原生形态的自然景观,而是人化自然的杰作。人们在漫长的稻作活动过程

4、中,凭借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以及质朴的生态智慧,雕琢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景观艺术的奇葩——梯田。(一)梯田景观的形成,是生态再造的结果。“民以食为天”,这既是稻作文化的根基,也是其全部活动得以展开的缘由。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人们必须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才能食以果腹。从稻作文化的发展史和人类一般的生产规律来看,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应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则。因此,稻田的开垦应发轲于水源充足、地形平缓的地带,而梯田的出现,应该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由于人口的增长或逃避战乱等原因,人们被迫从世代栖居的家园迁徙到林深草密、野兽出没的山谷,从此落地

5、生根。安土重迁,不仅意味着精神上对故园的难以割舍,而且意味着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的难以改变。对于已习惯于稻作文化的人们来说,即使生存的地域空间和自然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他们的策略并非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而是选择改造后者以符合自身已有的生活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开山为田,根据自己的意图强行改变山地的原生自然属性,使原本生长草木的山地变为种植稻谷的稻田。梯田的开辟,在为人们提供粮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山体原生自然景观生态的变化,在年深月久的耕作之下,一种高度人化自然痕迹的梯田景观便横空出世了。据考证,举世闻名的龙脊梯

6、田的开创壮举,可以上溯元代、下迄清朝,横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在此之前,由于龙脊地区“万山环峙,五水分流”的自然地貌,使得这一地域人烟稀少。直至元代,以壮族为主体的稻作民族才陆续迁徙至此,开始其世代相继、艰苦卓绝的重塑自然面貌的浩大工程。在崇山峻岭之问,世世代代的龙脊人,经年累月、脐手砥足,使一个又一个原本森林密布的山坡,化为层层叠叠、直上山巅的梯田群落,形成蔚为壮观的人化自然景观。今日的人间奇迹,昔日只是为了化解生存困境而为之的结果。梯田数量的多寡,决定着粮食的丰足与否。龙脊梯田景观的状貌,折射了对水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龙脊岭上,

7、凡有涓涓水流之处,必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田块,一些袖珍稻田甚至小到“蓑衣盖过田”,龙脊梯田对土地的精耕细作由此可见一斑,生态再造的直观形象也通过梯田景观展露无遗。(二)梯田景观的塑造,遵循自然内在的生态规律和尺度。尽管人们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开山造田,却并未罔顾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纵观那些饱经风雨却完好无缺的梯田,不难发现其经久不衰的奥秘,那就是人的梯田稻作活动既符合自身赖以生存的目的,又吻合自然内在的规律,从而达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即便化山为田的活动导致了自然景观生态的重大改变,却依然能保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不

8、至于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从现存的梯田构造来看,基本上遵循着与当地自然环境天衣无缝的生态规律。其一,梯田的造型虽然千形万状,却并非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的结果。相反,而是人们严格依照山体的走势和状貌精心打造出来的。以龙脊梯田为例,在纵向的坡度上,依照同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