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

ID:44634843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4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_第1页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_第2页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_第3页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_第4页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摘耍]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ZPMN)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4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IPMN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回顾分析英临床资料。结果检查显示主胰管型共6例,其中弥漫型4例,位于胰头部的节段型2例,MRI检查以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或节段性扩张为主要表现,呈长T1低信号,同时呈长T2高信号;主胰管在MRCP图像上显示扩张呈屮-重度,管径>9mmo弥漫型病例均有胰腺实质萎缩伴发。分支胰管型18例,共中钩

2、突部和胰头14例,胰体部4例;多房型16例,单房型2例。MRI检查显示为多个或单个囊性病变簇状组成,为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其间冇短T2低信号分隔影存在,为线条状,MRCP检查显示主胰管同上述囊性肿瘤相通,其中主胰管伴轻、重度扩张8例。分支胰管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主胰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诊断中,MRI具有较高有效性,并具无创特点,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识码]B

3、[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2-0070-0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tumor,IPM7)病理改变复杂,是临床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类型,可表现为腺瘤样形成、胰管分支或主胰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侵袭性腺癌及腺瘤等,并冇大量黏液分泌伴发[1]。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巨大进步,对IPMN的研究不断深入,经积极治疗后预后多良好,具有高度可治愈性,但临床诊断仍为本病救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制定,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行检查诊断具有十分必要性[

4、2]。本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4例,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IPMN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现冋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1〜68岁,平均(57・3±2.3)岁。随访观察平均3~50个月,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以腹胀、腹痛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少数合并梗阻性黄疸。其中发热2例,腹痛16例,体重减轻2例,黄疸4例,偶然发现6例。1.2方法应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HILIPSInteraAchieva)

5、,Sense-body体线圈。以冠位T2WI和轴位T1WI、轴位T2WI为常规序列,以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SPAIR)为特殊序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应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方式行高分辨率扫描操作,快速因子74,设置参数为:TE650ms,TR1151ms,层间隔0.8mm,层厚1.6mm,矩阵205,激励次数1,扫描时间1:6,实施SPIR脂肪抑制。完成扫描操作后,行最大信号多角度密度投影重建,以对MRCP图像进行获取,并与原始图像结合展开进一步分析,严格按照参考规程进行。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

6、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检查显示,主胰管型共6例,其中弥漫型4例,位于胰头部的节段型2例,MRI检查以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或节段性扩张为主要表现,呈长T1低信号,同时呈长T2高信号;主胰管在MRCP图像上显示扩张呈中-重度,管径>9mmo弥漫型病例均有胰腺实质萎缩伴发,分支胰管型18例,其中钩突部和胰头14例,胰体部4例;多房型16例,单房型2例。MRI检查显示为多个或单个囊性病变簇状组成,为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其间有短T2低信号分隔影存在,为线条状,MRCP检查

7、显示主胰管同上述囊性肿瘤相通,其屮主胰管伴冇轻、重度扩张8例。分支胰管型所占比例75%(18/24,)显著高于主胰管型25%(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研究显示,IPM7在临床众多疾病类型中相对特殊,相关概念初次提出后,至1982年才有此病特征报道。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先进影像设备不断研发使用,对IPMN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关报道相继增多[3]。在胰腺外分泌性肿瘤中,IPMN发病率约占1%〜2%,有相对缓慢的恶变速度,肿瘤检出时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胰腺周围侵及均较少见,故治疗后预后相对良

8、好,需与其他类型的囊性肿瘤行鉴别诊断,以便为治疗提供依据[4]。IPM7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以60〜70岁老年人为好发群体,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以反复发作的慢腺炎、上腹部反复发作性疼痛、黄疸、脂肪泻、黄疸等为主要表现:5]oIPMN病理示呈乳头状生长,起源于较大分支胰管或主胰管,具有分泌黏液功能的柱状上皮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