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2189
大小:30.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初中物理讨论式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物理讨论式教学固镇县任桥职业中学张衡L摘要】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等特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字】讨论探究操作一.讨论式教学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举例,例如:在教授机械运动时,让学生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由浅入深的提高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如:篮球场正在进行比赛,问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
2、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也可通过演示实验,例如演示奥斯特实验时应选择好导线放置的位置,使导线位于原来静止的小磁针上方,且与磁针南北方向的连线平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么做?演示时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观察:1.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下方,分别通电.断电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有什么变化?2.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分别通电.断电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有什么变化?3・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与前两次又有什么变化?然后引导学生
3、讨论.归纳实验结论,这样通过演示和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索电磁本质的热情,推动了电磁学的学习探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对学生进行“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教育;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例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探究中首先要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再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和桌面的背面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4、?引导学生猜想,学生讨论后,制定探究方案,而后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选择的木板要足够长,以保证木块在其上滑动时有匀速滑动的过程,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同时要注意将木块侧放,改变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积,探究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用拉动下面木板的方法做实验,有什么优点?因为摩擦现象贴近生活,通过学生讨论并探究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坚持STS的新理念。这样通过举例.演示.探究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据,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5、回答问题,再由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再思考.再回答。这样采取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活动,步步深入,最后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二.讨论式教学的操作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活动较多,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但另一方面,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秩序不易掌握,教师的意图也不易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要搞好讨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一,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估计在要讲的内
6、容中,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错误认识,从而确定提出的问题。要保证提出的问题具备以下特点:1•安排讨论的问题要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在讨论热岛效应的问题时,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2.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要因为太难使学生无话可说,也不要因为太易使学生不屑于说,例如在物态变化教学中,结合自然界中雾、露、霜、冰花、雾淞等现象让学生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坚持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3.讨论的问题要新颖,不落俗套,让学生跃跃欲试。有时,对于一个司空见惯的主题,教师不妨在备课时先做一下包装,或逆向思考,或附加故事,或设置对
7、立面,也有不错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先复习奥斯特实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既然电可以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呢?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4•讨论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在热学学习中,可让学生讨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更好地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简明、清楚,并具有层次性,符合由浅入深的规律,要估计到学生可能从哪些方面回答,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在沸腾前有什么现象,温度怎么变化,沸腾时,温度又怎么变化,进而提出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让学
8、生观察并讨论回答。如果出现问题,教师既不能轻易放过,也不能草率从事,应考虑到从哪些方面提问或提示,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领会,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基础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培养学困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