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18374
大小:41.4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4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家港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有人说,悔恨是紧跟着罪过的,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于________在我们心灵里的仿佛已经在那里安家落户的罪过。我们能够痛悔和改正因一时的措手不及或者是感情冲动而犯下的罪过,但是,那种年深日久、________,而且扎根在意志坚定者身上的邪恶则是不容易扭转的。后悔就是否定我们的初衷,反对我们原来的想法,叫我们四处乱走,________。A.盘桓 根深蒂固 无所适从B.盘踞 盘根错节 不知所措C.盘桓 盘根错节
2、不知所措D.盘踞 根深蒂固 无所适从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D.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3.下面对联中没有提及的古代名人是()(3分)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洞庭月广陵潮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氏文右军字南华经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书窗。A.王维B.王羲之C.司马迁D.杜甫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白居易的《曲江有感》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____________
3、______,若论惆怅事何穷?A.年事已多筋力在 B.自别花来多少事C.遇酒逢花还且醉 D.西南一望云和水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到了天池,有人脱口说了一句:“春水碧于蓝。”。这样的风景就像在明信片上看到过的一样。①它们长得非常整齐,一棵一棵挨着,依山而上。②天池的水,就是碧蓝碧蓝的。③池水极平静,雪山和塔松倒映在池水当中。④上面稍远处,是雪白的雪山。⑤山上密密匝匝地布满了塔松,塔松即云杉。A.②①③⑤④B.②④⑤①③C.③②④①⑤D.③④⑤①②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
4、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5、。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
6、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B.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对……感到奇怪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素:向来D.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特:特别7.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开头部分记
7、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