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

ID:44609907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_第1页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_第2页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_第3页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报道侵权防范和策略近些年里,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被告上法庭。这一方面是由于公民和法人的维权意识在加强。另一方面,也映射出新闻监督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更多的社会领域。现实是,很多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官司缠身,可他们却并不明白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会构成侵权。实践屮,涉及到新闻侵权的纠纷,基本由两种类型构成:侵犯了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侵犯了被报道对象的名誉权。那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侵权行为甚至侵权案件的发生呢,以下几方面可能对您冇些许帮助:1.公开的消息来源也可能产生侵权如果新闻报道中的消息内容是从公开领域获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抗辩效力。但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内容,需要加以保护。公开

2、的消息来源包括(1)公开记录。公开记录是指党和国家机关通过正式途径公开发布的正式文件、通知、判决书以及其他允许公开发布、引用的材料。如果上面所述的材料中涉及他人侵犯隐私权或事实不真实的情况,并且,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未添加其他不实事实或者诽谤、侮辱性文字,或者没有删减事实加以披露,这不构成侵权。但是,对于涉及到未成年人等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即使在公开的判决书中有相关信息的表述,该信息也应该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畴。(2)资料来自于公共场所。由于公共场所不具有私密性,因此这一点可以作为抗辩理由而产生对抗效力。一般认为,一个人如果置身于公共场所,就表示愿放弃口己的部分隐私权,并且允许他人对他的这部分

3、隐私进行观察记录甚至是录音录像。这样的公共场所可以表现为交通事故现场、犯罪现场、各种暴露于公共视线中的事件现场。记者对这其中的采访、报道影响到当事人的部分隐私权不应视为侵权行为。但自然人的姓名、年龄、社会背景等隐私信息仍应该对其加以保护。因此,公共场所的抗辩效力是有限的,具体的案件中还需耍由法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以判断。2•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一旦有新闻报道导致了纠纷的产生,如果能够有充分证据证明当事人曾经同意,纠纷解决并不困难。但是当事人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同意,乂该如何认定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呢。作者认为,当事人当时的意思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社会普遍标准来衡量就是已经默许同意,那么应当推左已经征

4、得当事人同意。在新闻采访中,采访者应将报道范畴涵盖在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内,而不可以对当事人的陈述或提供的材料随意发挥,进行主观推断,否则极易造成新闻纠纷。3•保护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新闻报道就是将新近发生的事件通过新闻媒介向新闻受众进行传播。而新闻事件的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人物。尤其在批评性报道中,往往出现对某一组织或者个人信息的披露,已达到体现新闻真实的目的。但即使是真实的新闻,也可能涉及到法律侵权的问题。公布个人的姓名、年龄、职业等会对个人人格权造成侵害,这其中包括被报道人的隐私权或是肖像权。如果被报道人因为这些报道,对自身生活造成了影响,使个人的社会评价贬损,那么就有可能向法院提

5、起侵权诉讼,新闻媒体败诉的可能性I•分大。所以,对报道对象进行保护是新闻媒体和其从业者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实际报道中,可以将被报道者的人名采取化名的方式予以报道,将声音进行失真处理。如果在电视报道屮,脸部特征应该用马赛克等技术手段进行遮挡。对报道对象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是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避免新闻纠纷的一种自我保护。4.加强防范意识保留采访证据虽然《民法》中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在新闻报道引起纠纷案件中,媒体或记者经常被指负有举证责任,举证不力承担败诉的后果。所以记者应加强法律防范意识,力争从多方面搜集新闻资料,力争将事实材料搜集得更准确、更充分、更客观。当发牛新闻失实诉讼时,新闻从

6、业人员往往提供自己的采访笔记或是通讯员来稿来证明自己的消息来源是真实的。但消息来源的真实并不意味着法律真实。实际的川判工作,注重证据锁链对事实求证部分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客观性。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的这类证据在法律上往往得不到认可。于是,在新闻采访中,将当事人提供的书证、物证、影像资料了以保存在面对新闻诉讼时才会更加有理有据,增添胜诉的可能性。5•呼唤《新闻法》的出台新闻媒体被诉侵权案由于没冇成文的新闻法,也没冇明确详细的司法解释,所以媒体因报道吃官司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冃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新闻法》,因此,尽快建立详细的新闻报道规范,让新闻纠纷案件的解决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以界定和遵循这才

7、是目前法律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制度主要由三个规范性文件组成,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民法通则》、《刑法》屮规定了对名誉权、肖像权等的保护,也规定了诽谤罪、侮辱罪等涉及到新闻侵权的法律条文。我国宪法中也规定,公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等自由。这些规定如果能够认真执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媒体的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