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p53蛋白对肺癌诊断价值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血p53蛋白对肺癌诊断价值探究作者:沈巨信秦娥周国忠韩东方贺群孙健【关键词】蛋白对肺癌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p53蛋白是肺癌相关基因p53基因编码的核酸蛋白,在癌变的早期阶段,即可在血液中出现[1]。本研究采用新技术一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分析FCM定量检测肺癌患者血细胞中p53蛋白水平,探讨p53蛋白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肺癌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本院确诊患者,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0.8±10.44)岁,所有入
2、选的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手术等组织病理学确诊,排除接受过放、化疗或肺癌手术,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纤支镜检查者。其中鳞癌16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6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分期标准进行临床TNM分期,I期6例、II期10例、III期9例、IV期5例。同期收集肺部良性疾病组30例为对照组,包括肺结核5例、支气管扩张6例、肺炎15例,慢性支管气炎4例,平均年龄(58.0±11.66)岁,经细菌学、影像学、病理学确诊。1.2标本采集所有受检对象均抽肘静脉血5ml,放置-2(rc冰
3、箱内保存待检。1.3实验步骤外周血细胞内p53蛋白检测采用双色标记法,取外周血2ulEDTAK2抗凝,CD45-PCY10u1+100u1全血,避光反应15min。PSB离心沉淀物制成悬液,用试剂intrapreptm(Immunotech公司)单细胞固定和破膜。加破膜剂I液150ul,振荡后放15min,加FPBS离心洗涤,取沉淀物,加破膜剂II液150ul,轻轻混匀放置5min,加20u1p53流式细胞仪检测,轻轻摇匀1〜2s,放置20min,加PSBlml离心洗涤,上机,仪器方案“2006p53”,计数1万个细胞中p53表
4、达百分率作为观察数据。1.4主要试剂及仪器p53蛋白抗体试剂盒购自CellSignalTechnology公司。流式细胞仪由美国公司提供,型号为CoulterEPICS—XLo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Excel2000建立数据库,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法综合评价诊断实验的实用价值。所有统计计算及绘图采用SPSS11.0系统软件完成。2结果2.1两组患者血p53蛋白检测水平比较肺癌组(2.16土1.88
5、)、对照组(0.93±0,5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2肺癌患者血p53蛋白水平与病理类型的关系p53水平小细胞肺癌6例,为(4.76±2.92)、非小细胞肺癌24例,为(1.46±0.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2.3p53蛋白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以肺部良性疾病为对照组,以1—特异性作横坐标,敏感性作纵坐标,作ROC曲线(见图1),选择诊断分界点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用p53试剂进行检测,取诊断点为1.265,其诊断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3.3%,准确率76.7%,You
6、den指数(Yi)为0.533。进一步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z)(见表1),显示单个试剂p53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表1单个试剂p53的ROC曲线下面积、标准误、P值和95%可信区间(略)3讨论p53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全长20kb,共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其外显子5〜8是突变热点区域,主要生物学功能为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诱导细胞调亡等[2,3]o抑癌基因p53突变是人类癌症中最频发的基因事件之一,与肺癌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报道在SCLC患者中有90%〜100%发生p53基因突变,在NSCLC的各种类
7、型如腺癌、鳞癌等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率也达50%〜60%,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4]。董光同等[5]报道小细胞肺癌P53基因突变为98%,鳞癌为75%,腺癌40%,且与分期关系为I期26%,II期58%,III期71.4%[5]。p53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p53蛋白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异常早于肿瘤的发生[6]。周欣等[7]报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癌患者痰p53蛋白表达,结果发现p53蛋白是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在组织发生恶变后无显著关系。故检测血P53蛋白
8、的表达可以早期检测p53基因的异常。正常情况下,p53蛋白分泌较少,很不稳定,半衰期短,普通检测方法很难检测到。而突变型p53蛋白结构稳定,半衰期延长,可在胞内大量聚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一些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攻击向周边浸润,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并向远处转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