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

ID:44589760

大小:66.0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23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_第1页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_第2页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_第3页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_第4页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一、问题的提出:被害人过错责任在量刑中的地位关于量刑情节的界定不外乎法定和酌定两利法定的量刑要素由刑法总则和分则分别规定。总则规定的量刑耍素包括未成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盲聋哑人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累犯、自首和立功等。分则规定的量刑耍素包括分则条文在罪状描述中反映的社会危害程度,如犯罪行为的程度、次数、数额、后果、对象的个数等。酌定的量刑要素一般包括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犯罪时间、地点、犯罪动机、起因、犯罪前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

2、度、退赃利赔偿情况等。但是,对于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如何影响量刑的问题,刑法屮没有规定,因此被害人过错责任对于量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酌定情节”。然而,随着犯罪学和刑法学研究的日渐深入,对于犯罪原因的考察和立位使得学界不得不对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影响加害人犯罪行为这一重大课题进行再认识。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犯罪发生的促成因索中,被害人的过错不可忽视。如有的学者就曾指出:有过错责任的被害人在犯罪与被害关系屮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犯罪的主体乂是被害的主体;既是犯罪的“积极对彖”,乂是被害的消极对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被害人就是犯罪的缔造者。在

3、此基础上,学界对被害人过错责任在量刑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外刑法比较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得出了基本结论:被害人过错责任是犯罪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有被害人的某些案件來讲),应该在量刑中予以充分体现——将被害人过错责任由酌定量刑情节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已有时日,并且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但是刑法立法以及诸多刑法修正案的出台并没有采纳这一意见,依然将其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处理。2009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试点施行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乂一次明确地将被害人过错规定为酌定量

4、刑情节:被害人有重大过错的,对被告人轻处30%;有一•般过错的,轻处10%。学界的呼声乂一次被湮没,从而形成了学术与法制的“脱节和对抗”。关于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影响量刑的原因学界已经充分的研究讨论过,并但也提岀了“去酌定化、要法定化”的学术主张,但是立法界不为所动,原因何在?笔者分析,原因不外乎以卜•两点:第一、学界虽然对被害人过错责任程度作了一些具体的界定,但是没有依据此划分的标准提出实际可行的“将被害人过错责任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的具体措施。学界在对被害人过错责任程度的划分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例如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宋浩波教授就

5、曾将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划分为四种:一是被害人的可责性小于犯罪人。在这种悄况卜•,诸如被害人的言行举止、违反社会道徳等因素会显示出诱发犯罪的“假象”,加剧犯罪人的犯罪意识。二是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可责性相等同。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会口觉不自觉的参与到犯罪的过程屮,由于自己自身或考外在的诸种原因而成为“被害人”,例如双方因为琐事争吵继而发生争闹打斗,导致伤亡的情况。三是被害人的可责性大于犯罪人,被害人在犯罪的形成小起决定性的作用。四是完全归责于被害人的情况,被害人是犯罪的实施者,只是由于“加害人”正当防卫行为的掺与,从而导致被害人伤亡的结果。还有学者更

6、进一步将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区分为诱惑型过错责任、利益冲突型过错责任、情绪刺激型过错责任等。纵使学界对于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做了相对完备的划分,并且提出了划分的一些依据和标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似乎学界没有意识到:既然被害人的过错责任有完全责任、重大责任、较大责任、一般责任之分,在提出“将被害人过错责任曲酌定量刑情节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的时候,为什么就没考虑到其中的“轻重缓急”情况呢?为什么会一直呼喊“去酌定化,耍法定化”这个空口号呢?被害人过错责任确实应该在量刑中得到体现,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来论证“上升到法定量刑情节”的必要,但是,有选择、有区别的

7、“法定化”才是明智之策。立法之所以迟迟未予理睬这一学界呼声,原因大抵如此而已。第二、被害人亲属的压力和民意是阻碍被害人过错责任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的乂一原因。在我国日前的刑事审判,尤其是涉及杀人的案件屮,司法机关受到来自被害人亲属的巨大压力。即使是被害人有过错,甚至是严重过错的杀人案件也是如此。根据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的分析,除某些案件中被害人亲属对于被告人确实存在情感意义上的“仇恨”以外,在很多情况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复仇”观念与“杀人偿命”观念互相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尽管被害人亲属对于被告人没有个人Z间的怨仇,但如果不表达这种仇恨,不

8、将杀人者置于死地,其本人就会被指为对死者没有尽到为Z报仇的责任,在死者是被害人亲属的父母的情况下尤为突出,我国古代“父母Z仇,不共戴天”传统的文化观念在现阶段社会中还存在一定的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