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61512
大小:38.1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胺碘酮及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胺碘酮及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l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0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
2、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49-02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论著】1资料与方法1.1病历选择:2002、5—2006、10我院收入院的46例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54.2±12.3(35-76),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7例,缺血性心肌病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的表现,心功能分级(NYHA),I级27例、II级13例,III级6例,房颤时心室率
3、115-178次/分。1.2方法:所有患者在房颤时给予静注胺碘酮150mg后,以lmg/min静脉点滴维持6小时后改为0.5mg/min静脉维持24—48h,静脉给药同时给予口服普罗帕酮150mg3次/0o静脉给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200mg3次/日,3天后,以200mg/天维持,用药期间心电监护,并记录12导心电图,测量心室率及QT间期,其余治疗相应心脏病的药物继续应用。1.3观察指标: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2QT间期变化。3药物的不良反应。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
4、.1房颤转复及维持情况,46例快速房颤患者用药后转为窦性心律并维持至观察结束,24h内转为窦性心率为15例,转复率为32.6%,48h内转复为35例,48h转复率为76.8%,72h内转复38例,转复率82.6%,治疗后lh、12h、24h、48h的心室率分别为105±14.7、90±10.5、85±8.3、80+7.5次/分,随时间延长心室率呈减慢趋势,与治疗前相比P<0.05o1.2QT间期用药治疗前后QT间期无明显变化。2.3药物的不良作用两例于用药后2、3天出现心动过缓,心室率〈50次/分,停药3天后,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出现心律失
5、常,所有患者用药后2-3周复查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较入院时检查无明显变化,无肺部毒性反应。3、讨论发生快速房颤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产生对心功能衰竭更加不利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诱发心力衰竭,故降低快速心室率是治疗的首要目的。如能恢复窦性心率,对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最为理想。近年来报道,采用胺碘酮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安全而有效(1)。胺碘酮有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和非竞争性抗肾上腺素效应,从而具有逆转房颤恢复窦性心率的作用(2)。快速静脉负荷胺碘酮用药具有减慢心率作用,对QT间期影响较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小,起效快迅速转复房颤,口服胺碘酮起
6、效慢,需2-3天才能发挥作用,通常是1—3周或更长时间,又能减慢心室率,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有效(3)o口服普罗帕酮避免胺碘酮在药物浓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快速房颤或心室率出现反复,减少静脉胺碘酮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本人采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较好地转复维持窦性心律,较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为安全。用药后心室率明显减慢,且无心室率反复现象。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合并用药,加速了房颤的转复时间,可早期达到治疗目的,用药72小时后总转复率达82.6%,所有复率成功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复率无效者也无一例心功能恶化。2例出现
7、心动过缓,停药后均恢复正常,大多数对胺碘酮合并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有效避免胺碘酮在药物浓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快速房颤或心室率出现反复,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RoyDTalajicM.DorianP・etal.Amiodaronetopreventrecurrenceofatrialfibrillation.NEnglJMed.2000;342:913.2刘友红,重叠应用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辽宁医学杂志.2005;19(2):58.3陈澈珠,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进展•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增刊2):2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