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43318
大小:48.9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23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李帆在中国教育史上,过去十年是一座重大的里程碑。短短十年里,大规模的教育投入、各种思潮的激荡与冲击、观念的改变与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面貌。可是,改革越深入,我们面对的问题就越复杂:新观念的普及,并没有必然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寄望于通过课堂的改变来重塑学校文化,目的却远未达到;创新土壤的培养,仍然是举步维艰……如何才能跨过改革的“深水区”?只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老思路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深水区”,需要我们学会搭梁架桥,用新的、科学的的思路,去找到教育改革新的出路。
2、缺乏了科学性,教育就不太像教育了我多次参加教育研讨会,感受到一个强烈的对比:西方教育工作者发言,或是国内专家介绍国外经验时,他们除了理念,更多谈的是数据、做法和实证。有个事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刚开发出一款游戏软件,帮助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设计者在谈及自己为什么出这些题时,他说,根据脑科学研究,一个孩子完成异母通分时,大脑里要经过四个步骤,他所出的题便是按照这一研究成果而设计的。与他们相比,中国教育工作者更喜欢表达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几乎在每个发言人口中反复出现
3、。听得太多了,不免使人昏昏欲睡。即便谈到做法和措施,在回答“为什么这样做”时,也往往是拿出“因为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解答。这岂不怪哉?观念指导实践,然后再用这一观念来证明实践。这种“自证”,未免太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了!这也让我们倡导的各种观念,总是高高飘在天上,不容易落地生根。一年多前,有单位发起“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新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原因可能很多,但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差是原因之一。看看
4、我们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薄薄的小册子,变涵盖了三年甚至六年的的学习目标和标准。表述的简单,意味着标准的笼统、简化和不全面。首都师范大学的邢红军教授曾指出,科学方法至今没有被纳入各学科课程标准,而且各学科课程标准还普遍存在以“科学探究能力”代替学科能力的做法。诸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广为流传的“科学探究要素”,其实只是科学探究的步骤罢了,并没有涉及能力的本质。与我们简单地课程标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课
5、程标准I•分详细,注重课程标准的可测性、严谨性、清晰性和精确性。据统计,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各门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累计多达200多个,它们包含的次标准更是多达3093个。像公民和历史学科的次标准分别为427个和407个。丰富而具体的标准的缺失,是教育缺乏科学性的另一个表现。缺乏了科学性,教育就不太像教育了,教育也无法赢得其他人的专业尊重。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缺乏科学性?20世纪初,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岀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
6、代的中国发生?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但是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所惯有的东方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有深刻的辩证思想,却未产生辩证逻辑;有判断,但没有系统论证,更没有由概念和推理组成的文本。简而言之,东方思维中缺少逻辑和实证的精神,而讲究逻辑和实证,正是当代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缺少了科学思维,近代科学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导致了近代中的落后;没有科学思维,也使我们的教育陷入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淖:在各种观点和口号“贴标签”式的指挥下,有多少人知晓学习究竟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有多少人分析过
7、知识的类型?又有多少人研究过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回答不好,教育改革的花样再翻新,口号再瞭亮,也不会触及教育的核心,只能是“雨过地皮湿”而已。说到底,教育改革不仅需要一种形上芬芳的呵护,也需要品莹剔透的科学理智主义的灯光。所幸的是,一小部分先行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清华附小,他们研制出了自己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质量目标指南》。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说,研制《学科质量目标指南》的目的,就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不仅有知识标准,而但有能力标准,以此“在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
8、之间,搭建一级级的上升台阶”。对知识标准和能力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并非易事。清华附小在窦桂梅的带领下,整整华了10年时间!我钦佩于他们用科学思维办教育的勇气,更希望能市国家层面做这件事情。从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出发,让科学思维慢慢扎根在所有教育者心中,让教育冋归“既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的本真状态。“综合改革”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教育改革需要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从何而来呢?除了思想的深度和密度外,同时也来自于方法。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却没有一个可以起指导作用的基木方法。很多吋候,改革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