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循环肿瘤细胞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述•循环肿瘤细胞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单伟伟鹿欣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明显,约75%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接受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约75%会复发,因此,尽管卵巢癌的诊治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但其5年生存率较30年之前相比也只是从37%升高到46%叫卵集癌的恶性程度高,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因此,探寻特异、敏感的监测指标,不仅能为临床上早期发现卵巢癌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卵巢癌的疾病进展、疗效监测以及高效随访提供有力的评佔手段。冃前,CAns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卵巢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但其存在许多不
2、足之处,近50%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Ans水平在正常范围,同时盆腔炎、良性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良性疾病也会引起CA必水平升高,从而影响临床判断叫因此,寻求更敏感、更准确的肿瘤标志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CTC)的发现无疑为临床研究卵巢癌提供了新的方向。CTC是指在外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肿瘤细胞(非血液来源),CTC来源于原发性肿瘤灶以及复发或转移灶,诊疗操作也可能引起CTC的释放,这些细胞表达肿瘤待异性抗原和基因表型冃前认为・CTC是肿瘤进展的早期事件,与肿瘤的转移、复发相关,对恶性肿瘤的诊
3、断、治疗及预后监测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就CTC与卵巢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一、CTC概述1869年.Ashworth对1例死亡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尸检时•在患者血液中发现类似肿瘤细胞的细胞;1995年,Engell在恶性肿瘤患者的瘤灶回流静脉中发现CTC'CTC以单个细胞或者数个细胞成团的形式进入外周血管。大部分入血的肿瘤细胞被机体清除,只有少数肿瘤细胞存活下来,成为CTC。冃前认为・CTC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发生侵袭与转移的早期事件・CTC在肿瘤发生早期即已经产生,并传播至远处器官或者组织形成转移灶•这一过程可能与原发灶的形成同时进行“。在CTC的形成、迁移、侵袭过程
4、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senchymal-to-epithelialtransition,MET)发挥重要作用。EMT通过增强细胞侵袭力、拮抗细胞凋亡、促进血管D01: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4.12.0l6作者单位:20001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瘤科通信作者:鹿欣•Email:xinludoc@l63.com生成等作用促进CTC的产牛并维持其生存;MET则使迁移至次级器官或组织的肿瘤细胞重新分化,形成与原发肿瘤具有类似
5、表型的转移灶叫EMT与MET为CTC产生、迁移及转移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Zhang等⑹在骨肉瘤裸鼠模型中发现,CTC还具有自我种植能力•且CTC的自我种植过程依赖于白细胞介素6(106)。二.CTC的检测方法由于外周血中CTC数議很少•分离相对闲难,对检测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人们对CTC的检测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目前,对CTC的检测主要包括富集和鉴定两部分。依据CTC与正常造血细胞不同的待性将其富集起来。这些特性包扌舌物理性质(如大小、密度、电荷和可变形性)和生物学待性(如表面蛋白的表达和侵袭能力尸叫针对物理性质的检测方法右密度梯度离心法、特殊过滤器法、介电
6、电泳细胞分离技术及其他类似的检测方法;根据生物学特性形成的富集方法主要为免疫磁珠分选法,CTC表达肿瘤待异性抗原,不表达口细胞抗原CD*,据此对CTC富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测系统是美国Veridex公司的CellSearch系统,该系统结合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能够检测7.5ml外周血中CTC的数掠,考虑到时间•经济效益以及仪器的特性,通常用于检测的外周血样较少(1~10ml),而外周循环中CTC的数就很少。对此,徳国Gilupi公司的纳米探测器或许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实现活体检测CTC叫Fischer等何发现,利用诊断白细胞分离法(diagnosticleuka
7、pheresis,DLA)也能显著提高CTC检测率。He等""采用多光子活体流式细胞术检测CTC,该方法在小乩模型中获得成功。应用T临床的CTC富集和检测技术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对CTC的鉴定方法主要冇免疫学鉴定和分子学鉴定。根据肿瘤特异性抗原如前列腺癌表面抗原、细胞表面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adhesivemolecular,EpCAM)可以对CTC进行免疫鉴定;根据CTC表面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如CK8J8J9.20等可以对细胞进行分子学鉴定。采用实时定駁逆转录(RTLPCR技术、免疫荧光标记、基因表型检测、芯片等多种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