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68918
大小:1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2
《教数学要从教读开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从“读”开始教“我能读”数学教学感想无论走到哪个学校,一听到“读”字,首先听者知道的是阅读课文或者短文,从没人想到数学。其实,数学能力分为多种,包括阅读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只有将这些能力充分运用起来才能把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学生家长沟通中,经常听到抱怨,”数学成绩不理想,不是不努力,而是不仔细把题目看错了,太粗心造成的”•但实际上这是学牛数学阅读能力低下的反映,对数学阅读能力缺乏应有的重视,缺少必要的数学阅读训练。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
2、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就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阅读有关数学材料和数学文本对话,用数学的观点理解知识,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在数学中,重视学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局面的重耍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激发兴趣是数学阅读的基础。首先,要用名家的言语来熏陶学生,数学家(如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要进数学阅读,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在班级中开展
3、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说数学趣味题、数学小故事、奥数之星、口算竞赛、预习能手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数学书籍、杂志,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渴望阅读数学文本,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要取得阅读的良好效果必须有好的阅读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平时的数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读题时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甚至只看数字,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良
4、好是阅读方法。先要把题目读完整再思考,有些题还要多读儿遍。答案做好之后还要完整的读一读,再检查一遍。这是最后一遍阅读,即检查,经常能发现不正确的地方。这样做,就会养成学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其一,要养成读书用脑的习惯;其二,要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能力;其三,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动笔勾画重点,标记凝问的习惯。这种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固定下来,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其次,运用一些方法进行阅读理解。可以用比较法。例如,在学生学完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时,对这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这类题0看似相同
5、,而实际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让学生进行反复比较,理解题意,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岀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牛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也可以用重点字词理解法。例如“多多少”、“少多少”、“平均”等数学术语,让学生划出来,重点加以理解。丰富多样是数学阅读的形式。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需要,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主的阅读能力。例如:小明想用篱笆在房屋后面的空地上围一个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养鸡场,30米长的篱笆够不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还要学会用数
6、学语言的表达。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是世界上一种通用语言,它的符号、图象、图表、句法和术语,能够帮助人们简洁明快而又深入地交流关系和新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学会多种方式来表达数学语言。例如:《用余数解决问题》中,教师举例:10—3=3……1,这道题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同学们踊跃回答,说了很多题目。通过学生说逐渐地培养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成功是数学阅读的目的。对阅读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过程的评价。每周可设阅读之星、讲数学故事大王、解趣味题能手、预习知识能手、数学周记之星
7、等另外,要让所学数学知识及时得到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就要引导学生自觉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关系和数字。例如:在教学生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测量并计算自己的课桌面、自己的书本面。这样,把学生在课堂上和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加以应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快乐、体会到成功。通过阅读发现小学生蕴涵着巨大的理解潜能。他们能用敏锐的数学视角,来捕捉现实生活中“数学”。阅读数学文本,可以使学生不断地触摸到数学的本质,可以使学生逐步走向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再到“我要读创结合”这样一个
8、良性循环的道路。从而彻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地阅读各种数学文本。何建红2010、11数学从“读”开始教“我能读”数学教学感想何建红2010、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