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ID:44428329

大小:4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2

本科生课程论文_第1页
本科生课程论文_第2页
本科生课程论文_第3页
本科生课程论文_第4页
本科生课程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科生课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燕媛学号:09010334指导教师:傅惠钧完成时间:2010年5月25日成绩: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摘要:结构助词“的”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本文以时代划分为依据,分为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元代、明代、清代釆取句法和语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的”的组介功能、“的”字结构的句法功能和“的”表自指和转指的功能的角度,选取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分类描写,同时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说明“的”字结构共时平而的差异和历时发展的面貌,以及近代汉语的“的”对前代结构助词“之”“者”如何继承,又如何

2、发展为现代汉语的“的”,“Z”“者”的用法如何萎缩,即这三者Z间的衔接关系。关键词:“的”;历史;演变结构助词“底”的来源结构助词“底”的來源问题是汉语语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冃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可以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1、来源于“者”。持这种意见的学者主要有吕叔湘,“'者'字很早就有兼并Z字的趋势,到了某一时期,笔下虽有Z和者两个字,口语里已经只有者一个词,它的应用范围不但包括本來的之和者,而且扩展到名词代词领格之不继以名词者。这个词后来写作底。”①2、来源于“之”。3、来源于“之”“者”。4、来源于指代词“底”。冯

3、春田首次提出,石毓智、李讷进一步提出。5、來源于方位词“底”。江蓝生首次提出,储泽祥从现代汉语方言角度给予支持。第1、2两种的一个共同Z处就是都认为近代汉语的“底”是对古代汉语原有的语言成分的继承。第4、5两种是近年来出现的认为“底”并非从前代的结构助词继承而来,而是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屮通过语法化独立发展出来的,对于前代的结构助词而言是“语汇兴替”的关系。唐五代时期的结构助词“底”从《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来看,唐五代时期“底”的用法包括了现代汉语的“的1”“的2”“的3”。唐代敦煌变文屮结构助词“底”的组合格式有四种:“名+底”“动+底”“形+底+名”和“动+底+名”;到了五代时

4、期,又增加了“名+底+名”和“形+底”,但“名+底+名”的数量很少,只有不典型的5例。唐代敦煌变文中“名词性成分+底”做定语的功能还没有产生,绝大多数是动词性定语,“X底”在句中除了做定语之外,还可以做主语和宾语。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中出现了5例名词性定语,动词性成分做定语的则占了全部定语的92%o独用的表自指的“底/的”字短语产生于五代吋期,是一种新兴的用法,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标记。目前可见最早的“底”字短语是《祖堂集》的例了,都是“VP底”,用法较为单纯,大多用于选择疑问句和取舍句。唐五代“VP底”转指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包括施事、感事、主事)受事(包括受事、对象、系事)和结果

5、,这几种从宋代到清代一直是“VP底”指转语义角色的主流。宋金时期的结构助词“底(的)”宋代的结构助词“底”的组合功能与唐五代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定语类型來看,出现了名词性定语介词结构、成语/引语、复句等定语,还有较复朵的多项、多层次的定语。“名+底+名”在宋初的文献《景德传灯录》中就已经出现(也有认为到南宋的《朱了语类》才出现的②)。名词性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类型多样,动词性定语的的类型也很丰富,儿乎所有的短语都能和“底”组合。类似现代汉语的“我是昨天进的城”“看他的玩笑”的格式也已经岀现,但都很少见。而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底”还没有出现。结构助词“底”的句法功能也迅速完备起来了

6、。“X底”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做定语、主语和宾语。做其他成分的功能也渐渐出现,但使用频率较低。“名词性成分+底”表示转指时,多数是转指这一名词性成分所领有的事物,名词性成分是有指的;少数转指具有这一名词性成分所表示的某种属性的事物,或与之相关的事物,名词性成分是无指的(相关关系的除外)。宋代“名词性成分+底”代替中心词的用法是比较自rti的,只有根据语境能够理解所代替的对象,就都可以省略中心语。表口指功能是宋代新兴的现象,在句中作主语,其來源受唐代以来的功能扩大了的古汉语屮用于自指的“NP者”中的“者”的影响。“VP底”转指继承了唐五代的Z外,述出现了转指工具、方式、处所、原因、根据和

7、内容的用法,说明转指的功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部分功能在现代汉语屮却是不合法的。元代的结构助词“的(底)”元代“的(底)”的组合功能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与“是”配合指示句子焦点时,除了可以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方式外,还可以强调现实事件的责任者(即句子的主语)、动作的受事(句子的直接宾语)、动作的与事(即句了的间接宾语)。元代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是“的”用于句末,表示一定的语气,这种“的”是语气助词,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