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19841
大小:2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究及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究及对策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科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本院文科教师存在一般职业倦怠,经过分析得出缓解方案。【关键词】文科教师;高职院校;职业倦怠文科在高职院校成为边缘化的科目,重工轻文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文科教师区别于高职工科专业教师,在我院,教学对象一般为全院一、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与理工科完全不同的语言类教学。所以他们的职业感受,工作状态和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因此,髙职文科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当前我院正在推行后国家示范建设期的高职教育课
2、程改革的实施;它严重破坏了教学环境,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一、调查本研究以我院文科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我院文科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探讨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数据结果表明56.09%的文科教师处于一般倦怠状态,数目达到了半数以上,而严重倦怠状态的教师高达13.41%。,职业倦怠问题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教师属于一般倦怠以上,说明教师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压力源方面,22.4%的文科教师反映工作压力主要源自学院各种教学检查,有20.3%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压力来自教学准备工作
3、量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42.7%,由此可见教学工作准备量大和学校各种教学检查成为主要压力源。(1)了解文科教师对教学现象以及教学评估活动的看法。在现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有帮助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品德培养并重赞成率分别为67.4%和81.7%,在现行的高职教育改革中,文科教师还是比较赞同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等模式,这给文科教师的教学,教改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别于理工科,把语言类教学适用于高职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压力和挑战。(2)了解文科教师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学院层面上所获得的支持,以期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案
4、。我院文科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帮助最多的是家人和朋友,符合这一项占了73.2%,其次是同事间的协助与支持,占了40.5%。学生给予的支持这项符合占了48.8%,说明了学生给予老师的情感回报和支持是有效缓解心理状态的。学校各部门能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这一项中,符合仅占了3.3%。二、讨论与思考1•调查发现通过调查和数据统计,高职类文科教师的倦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情绪衰竭方面,表现为厌倦备课和上课,敷衍学生和教学督导;很少或几乎不申报学科课题和研究;在人格解体方面,表现为学校课堂上不愿或者很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关
5、心不够,与同事交往疏远;不关心教学改革进展和学校发展;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教师觉得幸福感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平时工作混混或者辞职的念头。2.启示和建议高职文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总结如下:(1)社会因素。在社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工科重点科目,重视实训教程。要求文科教师走专业方向路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重理工,轻文科”的思想指挥棒下面,基础课教师处于尴尬的处境,这种尴尬的地位打击了文科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成就感。(2)职业因素。首先,高职院校的文科教师担负着全院的语文,英语等基础课,具有受
6、益面大、课时多、教学要求高的特点。其次,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学历进修等成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的硬性指标,给教师增加了较大的心理压力。(1)学校组织因素。首先是教学督导听课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一切学科都只凭两节课的听课进行量化给予评分,人为因素较大;其次,在绩效管理制度上,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而高职类文科存在学科弱势,科研上力量欠缺。文科教师评职称上存在较大障碍。最后是缺少对文科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抑郁。(2)教师个人因素。文科教师在学校大环境中缺乏引导,缺少职业发展策略,从而导致文科教师职业发展缓慢。2
7、.解决高职文科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建议(1)社会和学院的政策支持。学院加大对于文科学科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认可文科教师隐形付出,切实提高高职文科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辅助系统,为高职文科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听课评分制度以及其他教师评价体系。(2)教师自我建设。文科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变压力为动力,学会职业规划,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保持乐观,积极心态,设定循序渐进的职业目标,增加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3)加强人文关怀。学院及系部要加强对高职文科教师的理解与关怀,创
8、造一个愉悦放松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多进行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教师与学院间的对话和交流,多创造课余各类文娱活动和沙龙,对于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和抗压性起到帮助作用。参考文献:[1]李超平•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0.[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