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11049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浏览中的措辞文字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阅读中的语言文字训练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岀发,阅读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读中理解阅读是人从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把看到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语言,通过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丰富口己的知识,获取其中的信息。所以,读书要逐字逐句读,做到“字字入目,句句过心”,从而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同时,还要调动口己的表象储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屮再现作者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场景等。
2、古人十分重视读书质量和理解。“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消其义也。”(朱熹语)所以,读书首先应在读正、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来。二、读中理路“……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语)“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张志公语),所以在读中理出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循着作者认识事物
3、的道路走一回,从而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自然也纳入到了作者的思想轨道当中,从而达到“言皆出于吾口,意皆出于我心”的理想境界。比如〈〈鼎湖山听泉〉〉、〈〈海上日出〉〉等文章屮,读者与作者心心和印,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踏入文本,一起领略泉之声,日之壮……文章的思路在这些足迹屮,慢慢得到呈现,步步得到提升。三、读中悟情“情”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这里的“意”也即“情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
4、进。”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笔先”“文以载道”等精辟论述。所以“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叶圣陶语)。因此,对读者来说,阅读也是一项复杂的情感活动。读者阅读作品,正是与作者无声的交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收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口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如教《长相思》时,走的就是这样一个路径,保护“诗”,就是保护“诗”的一
5、种“完形”的存在,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于是,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朗读是领悟作品情理的好方法。通过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如同处于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表达,才能揣摩作者的心境,感受作品的韵味和气势,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四、读屮品味“读中品滋味”,即指“品读”。名人佳作情铸成,或思想深邃,或见解独到,或情深意远,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咀嚼、比较、推敲,读出其中丰韵的内涵,同时感受语言文字巨大表现力和生命
6、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诗人袁枚解释:“……'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因圖用其糟粕也。”所以读中品滋味首先要独具慧眼,辨识出文章的精言要语,然后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品读。品读方法很多,下面略举两例。1、咬文嚼字“在艺术作品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既不能加一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因改动一个字而使作品遭到损坏的情况下,思想才算表达出来。”(托尔斯泰语)作家们“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对于写作可谓呕心沥血,“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读者读书更应悉心推敲、比
7、较,去品味作家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时候水面上渐渐沉寂,……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段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威尼斯的夜色的静溢美,前后用了“沉寂”和“静寂”两个词,它们虽然都是“静”的意思,但“沉寂”含有“越来越静”的意思,而“静寂”则多形容环境宁静,前后词语不能调换。老师可通过两个词语的比较来引导学生品味“沉沉”入睡的威尼斯的静美图画。2、入境诵读读书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在朗读的过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巧妙的语言具有形象性、
8、情感性、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读是人对作品的认识过程,所以读是有层次的。但我们又不能过分拘泥于上述四点。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互渗透的,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因此,要因材施教,因人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