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

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

ID:44410797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_第1页
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_第2页
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_第3页
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情景的创设叙永县震东乡普山完小:邱进忠摘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屮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冇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创设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冇是学校教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屮起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冇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乂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屮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口己创设情境的做法:一、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

3、km,问:(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屮的题目条件变改,岀示给学生的是下题:(△)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岀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止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

4、此题后,我便开始——二、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我要求学生将(△)屮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口编应用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一列火车<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

5、时间?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更冇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屮增加“两车距离bknT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我要求学生口C解答以上口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

6、趣特别浓,结束Z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乂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岀,教师在教学过程屮,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休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

7、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下而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屮,右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和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S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岀下面儿种命题:第一类:

8、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所对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J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