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

ID:44408944

大小:2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_第1页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_第2页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_第3页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_第4页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道德叙事的缺失摘要:道德叙事为道德教育开拓了一条方式上的新途径,本文探讨了什么是道徳叙事以及理解道德叙事需要主耍的儿个问题;道德叙事缺失的表现。关键词:道德叙事;道德教育;缺失;回归一、何谓道德叙事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中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引入了教育领域。教育叙事以“教学“课程故事”的方式走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并不断地渗透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因此,近年來中国有学者把叙事的方法引入到了道德教育中,并认为叙事是当前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道德叙事,就是指叙事主体描述自我的或他人的道德故事,通过对

2、道徳生活事件的表达关注人们既有的道德经验,从而获得对道德的理解。道德叙事曾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道德叙事为道德教育开拓了一条方式上的新途径,它突破了以往道德教育模式的观念,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看待教师、学生及课堂的关系。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向叙事的方向转化,必将为道德教育带来一个新发展。然而近些年随着知识观的转型,道徳叙事似乎被学校中的道徳教育工作者所遗忘。人们常常过分地依赖道德知识与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H常道德生活、道德体验。二、道德叙事的缺失(一)叙事目标的功利性道德叙爭之教育方式的介入,依然没有将其从色彩浓重的功利主义泥潭屮解救出来

3、,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大冇愈演愈烈之势。因而他们迷恋叙事效果的功利性,过分关注徳育的社会价值,将徳育问题不恰当地政治化和社会化,一味地追求社会的公共意志,奉行着剥离丰富人性内涵的工具性价值理念。德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地边缘化。此种思维取向,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判断:较德育的育人H的而言,社会目的显然更容易实现。这是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生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表现出稳定的、一贯的、持续的道徳行为倾向,短时间难以把握,也无从体现,而暂时、偶尔表现出的代表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等外在目的便于实现,易于检验和评价。殊不知,这种功利性的

4、叙事目标,成为阻抑个体品德发展的某种累赘或负担,导致了叙申中的“人性缺失”和“无人”现象,严重地背离了德育之培养德性、发展人性的精神品格之目的,不仅侵蚀着徳育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背离了道徳叙事的初衷。(-)叙事内容的空疏性德育的内容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学生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思想状况,反映社会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诚然,对于先祖留传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理应加以继承和发扬,但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屮寻求其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空疏性的叙事内容,远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故事中的美德要素自然就不能有效地影响儿童的心灵。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发现

5、,不少学生对“女姻补天”、“愚公移山”和“曾子杀猪”等美德故事倒背如流,但依旧表现出自私自利、任性、言而无信、表里不一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究其原因,源自这些故事中蕴涵的“道德要旨”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之外的机械搬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脱节,因而无法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故事内容屮承载的脱离现实牛活的过度理想化的、泛化的道徳,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徳育的形式化或表面化,无益于学生品德的生成。(三)叙事模式的预设性FI前我国德育的叙事模式总体上是一种预设性的。许多德育教师仍然沿用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來解决叙事中学牛品德形成的复杂问题。在道德叙事中,不少教师陷入了

6、一个误区,即以既有的程序、固定的框架、一贯的做法,为叙事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完美设计”。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冋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不少学校的德育教师甚至搞“集体预设”,并自诩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捷径。然而,没冇任何一个教育模式能准确地或基本准确地预测一个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或任何可能的“突发事件”。况且,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采取预设性的、重复的和统一的模式作用于素质各异的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便无法贯彻,也很难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道德教育效果。此外,在井然有序的叙事模式下,面对出现的意外情况,不

7、少德育教师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或用遏制、压抑的高压政策一厢情愿地“维持秩序”,这无异于舍木逐末,缘木求鱼,不仅无法实现预设的目标,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极易使叙事活动陷于被动与僵化的境地。(四)叙事主体的单一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个体生命自身的经历、经验与感受,不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事件而灌输抽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弱效、无效,甚至失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道徳教育的“知识化”。抹杀了人们生命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同质化与均等化。二是教师以“道德专家”的身份口居,过分强调

8、单向灌输社会既定的“圣化”道德规范。慑于强大的道德权威,受众不得不禁闭自己的心灵、封锁自己的意志,从而使生命失去了灵性。道德叙事要求学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