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08813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茶性与士人君子人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茶性与士人君子人桎摘要:茶平和、恬淡、高洁的晶性体现了古代士人高雅脱俗的君子人格。茶性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清和的茶性正与文人的君子性相契合,茶道即人道。关键词:茶性;茶道;士人君子人格茶性平和谦让,清静而韧,精俭与清淡又常常联系在一起,所以陆羽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茶对饮用之人的要求,历史上早有论述,徐渭在《煎茶七类》一文中,首先讲的就是“人品”,“煎茶虽微淡小雅,然要须共人与茶品相得。”[2]可见,茶在中国反映了各种社会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品质,茶品与人品相通。杨万里有诗句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3]他将茶与故人的气质、风度相比,以
2、表现茶与故人的高洁品质,形象生动。其实,古人的人格、精神修养一旦与诗人所描写的茶的高洁品性相统一了,其君子性也就存在To所以茶成了高尚品德情操的象征,饮茶常与有德之人相伴。茶道即人道,也大概源于此吧。《大观茶论》说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4]裴汶《茶述》亦指出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5]这些都是阐明冲和静谧的茶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大自然所钟爱的茶具有平和、恬淡、清和、高雅的品性,深得茶人的喜爱。茶品之清高独具灵性,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能促使人们超脱世俗
3、的羁绊,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茶能使人们在纷乱的世俗中,受浮躁不良风气影响时,及时感应茶的“涤清”特质,从而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美善。茶是崇尚美的象征,茶詁能提升饮茶人的精神境界。认识茶品,以茶励志,实乃中国人和茶的相互厚爱所致。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说茶可使“天下Z士,励志清白”。[6]就是说文人喜将茶之性与饮茶者的品格、性情相比照,在饮茶过程中明道励志。超脱世外、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要以高尚的人格作为基础,茶的这种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也同样來自它那清和淡泊、刚韧不屈的品格。茶从自然采摘到成为成品,经历了诸多工序,它的味道在这些工序中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浓郁。犹如坎坷的人生,有了诸多磨难而
4、更显其顽强的生命力。我想这也许是历代文人钟爱它的一个原因吧。苏轼是一个爱茶惜茶之人,传记大多记载了他与茶酒的结缘。他认为茶是天地间的灵草,汲取日月精化,它以青山为宅,与白云遨游,得甘泉之润,融合了天地之精华,因而具冇“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7]《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的君子品性。品茶可以使人“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8](《寄周安孺茶》)。在叶嘉传中,苏轼以拟人的手法,把茶比作“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有济世之术”可使人“精魂不觉洒然而醒”的高雅之•士。在苏轼那里,茶甜与人甜得到完美结合。《寄周安孺茶》是苏轼所作的一首最长的茶
5、诗,诗中赞扬了茶的高贵品质、高雅风度,诗中是这样描写茶的:“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如今老且嫩,细事百不欲。美恶皆两忘,谁能强追逐。”[9]这几句写茶犹在喻人,茶的君子气节与高贵品质是其他事物无法匹比的,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强调了语气,展现了作者清和坦然却又不失刚韧的人格魅力。苏轼不仅陶醉于茶带给人们的“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10]的超然感受,更佩服茶“谁能强追逐”的清刚气节。刚耿品性不受纤尘之染,廉洁之徳不受微秽之渎,“刚耿性”“廉夫心”正是体现了茶的君子品性。苏轼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对建溪岩茶又有这样的描述:“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
6、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止。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憨宽饶猛。草茶无赖空冇名,高者妖邪次顽?。体轻虽复强浮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颐。葵花玉挎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11]他在诗中赞扬了建溪岩茶的君子品性,说它可爱却不慢侮,其骨体清秀而中和纯止,茶味悠长隽永,令人冋味。有坚韧敦厚的内涵,又有森然飒爽的英姿,这正是作者眼中的君子风范。以建茶和草茶比较,并且以张禹似的小人甜格和君子詁格的建茶相比,苏东坡认为做人就应该像建茶一样,虽然开始给人以“苦硕”的感觉,但相处起来却能坦然相对、真心相待,而不像草茶一样只是空有虚名。“骨清”是苏东坡对茶的认
7、识,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和人格修养所提出的准则和要求。袁燮的《谢吴察院惠建茶九“形模正而方,气韵清不俗。故将比君子,可敬不可辱。”[12]在诗屮作者同样赞赏了建茶正直清高,可亲可敬的詁质,并用它来比拟吴察院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古代很多诗人还用茶超然物外的清尚特质来比拟隐士高人,如戴?的《次黄叔粲茶隐倡酬Z什》。宋代理学家朱熹一生注重道德素质的涵养,追求圣人品德,因此他曾借茶來谈修身养性。他认为茶能“浇穷愁”(《康王谷水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