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98547
大小:1.53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10-21
《心理咨询11 第十一讲 森田疗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一讲森田疗法主要内容一、森田疗法产生的背景二、森田疗法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三、森田疗法的治疗方法一、森田疗法的产生创立者:森田正马时间:20C20S1919-1920背景:日本临床上还没有“神经症”这个术语,用“神经衰弱”精神分析刚传入日本,还未被接受。形成:大约经过了20年时间,早在1900就开始探索神经症的治疗。二、森田疗法的核心概念和理论1、森田神经质神经症:神经质、癔病和心因性疾病神经质性格、生死体验神经质是内省的、理智的、疑病的,是成人性的。癔病是情感过敏、自我中心的、外向的,是孩子式的和人格不成熟者的,而且癔病还有幻觉、妄
2、想、意识障碍等多种重症的症状,是用森田理论无法解释和治愈的病症。心因性反应是心理休克,以精神病样症状为主,森田疗法或其他心理疗法都是无能为力的。森田疗法只是对森田神经质才是最为适合的、可以解释的,也是完全具有疗效的。森田正马①9、10岁左右在村里的真言宗寺和金刚寺的持佛堂看到两幅地狱图,此后时常受死亡恐怖的袭击,为不眠、梦魇所纠缠;②幼年一直到12岁左右夜尿症;③16、17岁得了头痛病;④18岁时患麻痹性脚气症,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之后,便经常担心患脚气,在大学内科诊断为神经衰弱,服药达一年之久;⑤中学第五年得过一次严重伤寒,在病情好转期
3、的一天,因练骑自行车,当夜突发心悸,全身震颤,以后每年发作数次,多时一个月发作两三次,森田自己诊断为“精神性心悸症”;⑥高中二年级患神经质性腰痛。森田疗法的起源2、森田神经质的形成(1)“森田神经质”的历程森田认为:单单治疗神经质患者的症状表现是不能治好的。要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就要了解和掌握神经质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和纠正,让他们以健康人的态度去生活,他们才能最终恢复健康。森田的弟子高良武久将这种观点给予了修正,提出了森田神经质症的概念对森田神经质的分析、研究发现,森田神经质其实主要是神经衰弱,还有部分的抑郁症以及躯体形式障碍者。(2
4、)形成机制生的欲望神经质者的生存欲较一般人更强烈,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希望健康的生存,或者更苛刻地说是不希望有任何不适存在。2)希望更好地生活,具体地说包括比别人更好和比过去更好,希望被人尊重。3)求知欲强,肯努力,他们的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要高大、完美得多。4)希望成为伟大的人,幸福的人。5)希望不断向上发展。疑病性素质所谓疑病素质表现为精神内向,对自己身心活动状态非常敏感,容易将正常的生理与心理现象视为异常,总是担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森田疗法用“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来说明人类本性中想完美等的欲望及与之相伴随的担心的恐惧。生活
5、中的不愉快的、疾病的、矛盾挫折的及与死亡有关的愁苦、欲求不满和打击,都会使之产生疑病性体验和恐怖体验的精神失衡。疑病素质对神经质的发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精神交互作用神经质倾向(胆小、无谓的操心、求全欲、清洁癖、敏感)疑病性体验注意集中感觉的锐化意识的狭窄被束缚关注是支柱神经质的表现就是疑病倾向、恐怖和精神失衡神经质者是将平常的、经常会有的生理心理变化认定为是异常的、病理性的变化和感受,加上患者担心和注意自己的症状的变化及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更加明显和加重。3神经质症的性格特征①具有极强的完善欲,主观要求过高;上进,不安于现状;②比
6、较理智,很少感情用事;③容易内省,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④执着。森田理论对性格的认识正面负面内省力强反省心强、做事认真负责对自己的心身状态过分注意,把微小缺点和弱点都看得过分严重,产生劣等感,是观念上的理想主义者敏感性强多虑做事细心,能觉察到微细的变化,同情心强对不安和不适过分敏感,不必要的忧虑,导致行动消极,容易错过良好的机会执着性强忍耐性强常常为事所困,不善通融生存欲望强上进心强,求全欲强,努力肯干易陷入求全责备困惑之中(一)森田疗法的适应症1、普通神经质包括头痛、失眠、易兴奋、记忆力减退、疲劳、耳鸣、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2
7、、强迫观念症(强迫神经质)包括强迫意向以及不洁恐怖社交恐怖、口吃恐怖,赤面恐怖等恐怖症;3、发作性神经症包括焦虑发作、心悸发作、呼吸困难发作等。(二)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日语的原意:有存在就让其存在、原样保持不变的含义。根据森田本人的解释,也含有放弃对自然的不可抗拒力的抵抗、自在为人的含意。顺应自然的原则是森田疗法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顺应自然就是要对待日常发生的不适、不良感受以及各种杂念等采取容忍、承认、接受、不抵制的态度,认识到要以主观的力量去改变自然存在的事物和规律是不正确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是徒劳的。不排
8、斥症状,不排斥不良感受(如劣等感),不力图去掉偶尔出现的杂念,其结果不仅仅是表现了与自然谐调,减少了痛苦感,还能最终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症状,同时也能使人达到超然于矛盾之外,使人生更加顺畅和谐,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