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92854
大小:29.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学思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思结合浅谈学思结合“学思结合”不言而喻,就是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对于学与思关系的论述,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迷糊糊;只想,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由此可见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因此,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宜偏废,应结合起来。要使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其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
2、它主要依懒丁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主耍有以下途径:首先,教学方法耍新颖,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作为教师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听起课来会恢恢欲唾,这样你就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O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
3、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注,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学生学思结合的目的。其次;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以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有力地提出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结合教材内容讲明新教材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以及他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则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并调动其积极性。再次,适当地开展竞赛。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展开竞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列如:上语文课,可组织写字比赛、朗诵比赛、写作比赛、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比赛(对问题回答得既快乂准确的给于加2分操行分的奖励,比一比谁的分数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3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在了解了实施学思结合的前提条件后,我们应思考另一个问题了一一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思结合。我认为要使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就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取
5、得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相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如采取死记硬背,满堂灌,只注重书本的讲解和教材的传授,只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力和独创精神,既不利于学生真止领会知识,又不利于增长智慧。因此,要想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就应运用启发式教学。那么,如何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提问设计要恰当。要发挥课堂提问在启发式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启发式教学的常规武器,提问设计必须要恰当。怎样才能使提问设计恰当呢?首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來设计提问。
6、离开了教学目的、教材重点于与难点,脱离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将使提问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设计提问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要在吃透教材精神实质,明确教学冃的的要求、重点难点、摸清学生知识能力实际的基础上设计提问。提问要有针对性,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回答的问题难度要大些,坡度要陡些;中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适中;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难度和坡度要较小。其次,提问不应是零碎的、孤立的、问题与问题应互相连接,前后一贯,前一个问题要为后一个问题打基础,后一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要相联系。如《驿路梨花
7、》这篇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2、这些人出现的顺序怎么样?3、他们为小茅屋做了什么?4、谁是小茅屋的主人?5、如果按时间顺序来写,这些人物出现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像这样的问题就做到了环环相扣、问问相连,就可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兴趣的持续。再次,提问要能为学生引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地去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有没有启发性,主要看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启迪思维、拓宽思路,开发智
8、力,给学生以知识的顿悟。象“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类呆板乏味、肤浅笼统的问题,就没有启发性,尽量避免。最后,把握好提问的吋机。课堂提问的吋机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因此,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十分讲究对“适时”的追求,而课堂提问要做到“适吋”关键在于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在两千年多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煤不发”O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