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

ID:44390677

大小:1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_第1页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_第2页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_第3页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舆论监督,是强调舆论正向功能的监督。关于舆论监督,新闻学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类,强调舆论监督是借助新闻媒体的事实监督,比如顾理平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休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第二类,强调舆论监督可以是非新闻媒介的意见监督,比如田大宪认为“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舆论的意见形态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它既包括非新闻媒介的监督,也包括新闻媒介的监督。”第三类,将舆论监督与新闻监

2、督、媒体监督等概念当作内涵相同的同一概念使用。毫无置疑的是在现阶段,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主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点。舆论监督主要冇三种表现形态:即披露事实真相、直接表达批评意见和提出建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报刊的传播特点时说:“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纸币能够流通,因为它实质上代表着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报刊能够流通,得到大众的认可,因为它是社会舆论的等价物、代表者。能否传递社会舆论,表达民众的意见,是报刊生存的根本。马克思在《莱茵报》时就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

3、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当权者的“揭露者”、“无处不在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报刊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列宁“愿意让政府时时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通过报刊来揭露各个劳动公社经济生活中的缺点,无情地抨击这些缺点。”“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后在党的各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这个观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

4、络舆论监督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2008年可以说是网络舆论监督年,这一年从年初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网络舆论监督维护公权,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成效。中国官员上网听民意逐渐成为常态,上论坛、写博客、网络邮箱等等方式被纷纷使用。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这两亿多人发出的声音终将被记入舆论监督的史册,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冇生力量。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学术定义,但可以将其划分两个监督的主体。一个主体是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

5、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另一个主体则是网民集发的舆论监督,主要通过论坛、社区、新闻跟帖、网络民意调查等方式表达。本文理解的网络舆论监督是以网民为主体,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倾向一致的意见,进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即网络舆论监督木质上是以意见监督为主体,即通过网民的集体意见对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影响。网络舆论监督与新闻媒介为主体的舆论监督相比,呈现出新的优越性。有学者将其特性归因于开放的信息环境。一方面,与报纸有版面的限制,广播电视有时间的限制相比,网络可以承载的信息是无限制的。网民的意见,只要是不

6、违法的,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发表。意见能否得到多数网民的认可,则取决于意见的合理性、重要性。无论如何,网络为个人意见的发表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在这样一层被遮盖的面纱保护下,网民能够更自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相关民调显示,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为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68%公众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提出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57.3%公众认为这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亲民的和谐政府。由于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一些与主流意见不同的声音

7、也在网络中出现,虽然有些声音未必是正确的,但是能够发出声音本身就是代表着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此外,山于网民数量巨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也更大,更具广泛性。技术决定传播力,凭借网络技术优势,网民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地发挥监督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不仅成为组织救灾、捐款的平台,还发挥了监督救灾物资流向的重耍作用。成都当地网友自发组织了一个名为“抓鬼团”的活动,监督救灾帐篷被挪为他用。后来此案被警方证实,相关当事人被判刑。如果不是在网络时代,挪用灾区帐篷的“鬼”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露岀真面冃的

8、。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民之间的互动也增多,舆论监督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充分,从而提高舆论监督的效率。民主是宪法制度的核心耍素,民主不仅仅体现在代表制和选举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公众的舆论监督上。舆论监督权是保障,公民将权力委托给政府以后,能够拥有批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没有舆论监督,选举只是徒具形式,没有实质意义。没有舆论监督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网络舆论监督,更是将监督的主体权I口I归给公众。以往常常把媒介监督等同于舆论监督,是因为长期以来公众意见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