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

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

ID:44388568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_第1页
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_第2页
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孟子》中语言的幽默性…以《梁惠王》为例世人常说孟子“善辩”且“好辩”,这是由于孟子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邪说肆行,孟子有继承圣人之志的意愿,与邪说争辩,因此不得不好辩。而孟子在与百家争鸣、游说诸侯屮显示的不仅是他巧妙地论辩技巧,更从屮体现其言辞的幽默特点。《梁惠王》虽为《孟子》七篇中的一篇,但也很能显露孟子辩论中的幽默艺术。木文便以此篇为例,探究其言辞的幽默性。《梁惠王》一篇共有十七小章,皆为孟子劝戒国君施行“仁政”,其幽默的语言自有独特之处,与常见的嬉笑的幽默不同,是一种彖是讽刺又与讽刺不同的硬幽默。借用朱光潜的观点來说,可称Z为“谐”,即有几

2、分讥讽的意味,但讥讽却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而恰恰是出于一种为国为君的劝谏,这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其一:暗设陷阱,引人入殽在《梁惠王上》中谈论到父母官的职责时,梁惠王问道,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旧:“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0:••无以异也。”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先将以刃杀人和以政杀人相类比,梁惠王说两者“无以异也”,接着孟子才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苹。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无言以对,虽说被

3、孟子这样颇具讽刺的教导一番,也无法跳起来指责孟子,谁让自己一开始就掉进孟子暗挖的语言陷阱,只得默默接受。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以语言陷阱,将一番颇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辞包装起来,让听者先入为主的接受“忠言”的教导。当时的梁惠王被伤了面子又不能讨回来的尴尬之态,现在看来也是滑稽。再比如另一章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Z何?”王曰:“弃Z。”S:“士师不能治士,则如Z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欲擒故纵、诱敌深入的方法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孟子的“陷阱”

4、还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更是显得孟子言辞、逻辑之严密,使得齐宣王辨无可辩,只得“顾左右而言他”。不得不说,旁人见此情景定会哂笑而过。其二:以喻代论,形象生动“喻”就是“比喻”,用“喻”是孟子最喜欢使用的语言技巧z—,各种各样的“喻”被他用的炉火纯青。在论辩中运用比喻不仅可以将复杂的大道理用浅显语言表达出来,显得更加牛动•且易为人所接受,而且还能把刻板平直的进谏变得活泼有趣,显露出幽默色彩。在《梁惠王》中就有好儿个典型例子,其中有一章:齐宣王意图扩张国土,称霸中国,孟子却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⑸屮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5、。”王曰:“若是其甚与?”R:“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他用“缘木求鱼”来比喻齐宣王的想法,不仅告知齐宣王这一想法的不可行,并且述暗中嘲笑他的这种想法实在是愚蠢。其后更是指出齐宣王想要的“霸业”比缘木求鱼更有祸患。这种比喻深入浅岀,紧扣主题让齐宣王无从置辩,毕竟身为统治者,谁愿意做蠢事呢?当然孟子做这样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让齐宣王接受他的“仁政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憩于王。其若是,孰能御

6、之?”其三:移花接木,机智应对此处我们借贬喻褒,不妨将“移花接木”译为在谈话屮面对自己不想谈的,巧妙地转移话题。在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吋,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此时孟子一眼看出齐宣王没有像梁惠王父子一开口就问“利国”,却也借历史问如何称霸天下,但孟子本人反对霸天下,而提倡以仁政治天下,所以孟子对此不愿多谈,就干脆假装不知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回避问题,并且迅速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先是称赞他“以羊换牛”的仁慈,又从而谈起仁政。孟子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引起齐宣王的“不忍”,

7、从而将齐宣王霸权思想,潜移默化为要施仁政。又比如齐宣王就武王伐纣为难孟子,而孟子及时的移花接木,巧换概念,称纣王这样的君主是“一夫”,所以臣子杀纣王是诛“一夫”而不是“臣弑其君”。孟子这样屡次“移花接木”转移话题,而他的君主还真被糊弄过去了,这使得我们在称赞孟子言辞高妙的同时,又对他“四两拨千斤”的幽默称赞不已。世人皆知孟子思想之犀利,性格之刚烈,论辩之严密,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从“幽默”二字出发,再去探究孟子时,不难看出,孟子也是个风趣Z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