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

ID:44388090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_第1页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_第2页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_第3页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李光地的礼义论王小清09史本一班学号:090701142摘要: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学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的“礼义”论专指礼学义理思想,以“性”为本。关键词:李光地礼义传统社会教化李光地的“性”论体系是在礼学的社会教化下形成的。因此,笔者拟从社会教化的角度分析李光地的礼学思想。其一,吾性之中即礼,吾性之和即乐。作为李光地哲学的最高范畴的“性”,是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最终价值来源,他指出:“性即理也,是天命之无妄也

2、;理即性也,是万物之皆备也;理即性也,言气之中有亘古不易之性,是之谓理;理即性也,实实有个本体在,即《乾》之元,而人之性也。”⑴程朱认为性即理,而李光地将“理”解释为气中亘古不易Z性,一反程朱Z“理”的权威性,而代Z以“性”。李光地将人外在的“理”说成人内在的“性”,并将“性”奉为万物的本源,宇宙之本体,这无疑是将万物和世界人化,也可以说是将冷冰冰的“理”人性化。但究其目的主要是以此来维护清初的人伦道德关系,展示清王朝伦理秩序的亲和力。那么礼与性的关系如何呢?李光地指出:“事亲从兄是率性Z道,人因不敢以

3、乐为性,故说得支离。不知吾性之中即理,吾性之和即乐,中和可谓非性乎。”⑴这就是说,李光地以“性”取代“理”成为世界的木体,亦即“礼乐”之源,而礼乐则是性的最终体现。因此,在李光地看来,作为社会秩序的礼,是以性为最终根源的,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其二,礼之和乐处,即是乐。如前所述,性和礼乐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那么礼和乐的关系又如何?“礼”和“乐”二者向来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而且和天地阴阳密不可分。李光地礼学体系中礼始终没离开乐,他指出:“仁义智丽者,性也岂知礼乐是一件,礼可以名性,乐独

4、不可名性乎?盖礼之和乐处,即是乐也。”⑴因此,李光地认为理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和”,即“乐”。他进一步指曲“以今日用礼者,言之必以和,行之乃可贵也。先王之道,斯为美。以昔日制礼者言之,惟其和所以为美也。”⑵只有遵循了这个“礼”,人伦社会才有了秩序;秩序井然,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尽管提倡礼乐,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秩序,但这也是李光地的礼学社会所教化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其三,仁是礼的最终根源,行礼而有仁,可以强国。李光地指出:“仁Z所从來,则天地生物Z心是已/⑶仁是天地万物Z心,由此将仁提升

5、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既然仁是性善之根源、生物之本体,而礼乂以性善为根源,那么仁与礼的关系如何呢?李光地说:“古之学者必从礼入,隆礼则志义,志义则知性体,仁而道不远矣。圣敬且跻动容周旋中礼,而德斯至矣。”⑷学者进德修业需从习礼开始,隆礼才能志义,然后进入知性体明仁德Z堂奥。李光地进一步指出「'礼而行于仁,斯喜,可以致治矣。乐而节以礼,斯乐,可以保盛矣。口此而下,则达于此君子以之顺性命之理焉;口此而下,则达于世,君子以之持气数之权焉。”⑸行礼而有仁,可以强国;行礼而节乐,可以保国。因此,将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加以

6、合理运用,从形而上说,顺应了天命;从形而下来说,可以通达世事。其四,礼有助于遏制气之过、不及、杂糅不齐。李光地不同于程朱,他不把人性区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那么,又如何解释人在气质上的种种区别呢?李光地认为:“知心性之说,则知天命、气质之说,何以故?曰:知人则知天,夫性无不善,而及夫心焉,则过也、不及也、杂糅不齐,于是乎善恶生焉。”⑷性所秉受的是精神性的天命,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心所秉受的是物质性的气,气有过、有不及、杂糅不齐,于是也就产生了善恶的区别。于是,李光地礼学的社会教化理念以心性

7、论为基础,肯定人性本善,又解释恶的根源为气有过、有不及、杂糅不齐。“礼”由天命之性所生,并落实于万物之中,便起着“撤其(气)昏”、“止其(气)驰”的作用。他说:“气所拘,则昏为物,所引则驰必也。胜怠以撤其昏,然后敬立而礼Z本,可得必也。胜欲以止其驰,然后义行而礼Z用可修此。"⑵通过礼“撤其(气)昏”、“止其(气)驰”,即遏制气之过之不及之杂糅不齐,以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从而具有教化大众的功能。事实上,“天道”、“性命”等理学抽象概念只有在礼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上才能得到最后的落实。其五,“缘情制礼”。除了上

8、述“礼”与“性”、“仁”、“乐”、“气”等的相互关系之外,“情”与“礼”的关系也影响着“礼”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教化功能的顺利实现。李光地多次论及“礼”与心、情之间的关系,他说:“夫仁义理智有存,有感喜怒哀乐,亦有己发未发,是道心人心皆包乎动静,以为言也。而圣贤Z论乃以静为性,动为情,则道心人心亦可以动静,别之与。”⑹他又说「'由乎礼义,以成智仁,人也。学者,事也。天德,则以贞元为始,人情,则以礼义为端。”心和情事个体行仁践礼的内在情感,在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