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41921
大小:2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多个研究角度、针对石化现象提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教学一、引
2、言中介❷Z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Seiinker于1972年正式提出,它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Seiinker提出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石化。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石化现象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介语石化”字样进行检索,发现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共有435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
3、至今。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①上的文章共有12篇,发表在核心类综合性社科期刊以及核心类高校综合性学报上的文章共有18篇,以上30篇文章均来源于核心期刊,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本文以这3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与分析。通过梳理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学者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以后,虽然也有许多学者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势头呈递减之势。本文主要针对表1、表2中涉及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4、与反思,力求概括出国内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促进未来国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角度概念界定在我国对外汉语学界,鲁健骥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之后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不同的学者对石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陈慧媛认为,存在于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语言僵化现象[1]。李炯英采用Seiinker所下的定义,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
5、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2]胡荣提到了Seiinker和Lamendella提出的"僵化"定义,即“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次和语境中。”[3]胡荣认为,这一定义较之僵化现象早期定义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在于:“僵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一个属于中介语整体系统的现象,最终会发展成为语言能力的僵化;僵化不只是简单的一些中介语形式的持续地、反复地出现,而更强调将学习的停止看作是一个认知的
6、过程。”关于僵化定义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认为僵化的发生不仅针对非目的语的语言形式,也包括正确的目的语形式。”[4]Ellis认为僵化了的结构可以表现为错误或者正确的目的语形式[5]。赵萱也持相同的观点。此外,张雪梅[6]、文培红[7]都提到《朗曼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辞典》中给“僵化”下的定义:“有时出现的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僵化。发音特征的僵化常常是由于外国腔的原因。”此后,研究石化现象的学者基本上都沿用以上定义,其中,多
7、采用国外学者对石化现象所下的定义,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却很少有人提岀独特的见解与阐释,对于僵化现象的定义本身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胡荣提到的学界“不能够确定僵化现象到底是一个发展过程,还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语言能力层次的现象,还是一个语言运用中的现象”等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回答。产生根源通过查阅论文发现,43%的文章都涉及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探索,不同的学者将石化的产生根源归结为不同的方面,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国内学者多采用Seiinker的理论,将石化产生的原因归纳
8、为五个方面: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过度概括现象,并分别通过举例的方法具体阐释这五个原因[8]。例如戴炜栋、牛强[9],何娟[10],高云、朱景梅[11]等都持与之类似的观点。陈慧媛主要从僵化现象内因说、僵化现象外因说、僵化现象交互作用说三个角度对僵化现象的起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这一理论虽然被称为交互说,但实质上更倾向于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李炯英将这一理论直接归到外因中来进行解释。除此之外,张雪梅、吴丁娥[12]、李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